《宋史》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橫塞(鹹平三年,選諸軍威邊、騎射及在京借事立。指揮七。雍丘、鹹平、考城、襄邑、寧陵各一,衛二。)

員僚剩員直(禁軍員僚以罪責降者充。此下至騎捷凡六軍,天聖后無。)

清塞(周立,指揮二。其一北蕃歸附之眾,營壽州;其一破淮南紫金山砦所得騎軍,營延州。宋初,選本軍子弟補其缺。太平興國三年,又得泉州、兩浙兵以益之。)

飛捷(本威虜軍、保州、易州靜塞兵、定州廳子軍立。淳化元年,詔赴闕揀閱,以靜塞為三等,廳子為一等,改今名。指揮四。)

驍駿(本壽州鹹聖軍,鹹平三年改。指揮一。)

揀中夏州廳子(本夏州家戶。淳化五年,河西行營都部署李繼隆遣部送京師立,指揮一。)

騎捷(本雍州強人指揮,鹹平三年改。分營瀛、莫。指揮四。)

武騎(指揮一十一。京師、雍丘各一,尉氏三,陳留、考城、鹹平、鄭各一,西京二。此下至有馬雄略凡十二軍。《三朝志》無。)

驍騎(指揮一,太原。)

無敵(河北沿邊廂兵,慶曆二年升禁軍。總指揮六。定、北平各二,安肅、廣信各一。)

忠銳(廣信廂兵有馬者,慶曆二年升禁軍。指揮一。)

威邊(諸州廂兵,惟保州教戰射,隸巡檢司。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定、保各一。)

飛騎(麟州廂兵,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

威遠(府州廂兵,本胡騎之精銳,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

克戎(并州廂軍有馬者,康定中,升禁軍。指揮一。)

有馬安塞(慶州廂軍,慶曆中,升禁軍。指揮一。)

蕃落(陝西沿邊廂兵有馬者,天禧後,升禁軍,極邊城砦悉置。至慶曆中,總指揮八十三。環五,延、慶各四,秦並外砦十七,原、渭並外砦各十二,德順並外砦十二,鳳翔、涇並外砦、儀、保全各二,隴外一。)

并州騎射(諸道廂軍惟并州路有馬備征役,慶曆五年升禁軍。指揮一。)

有馬雄略(至和二年置,指揮三。廣、桂、邕各一。)

步軍

神衛(晉曰奉國軍,周改虎捷。建隆二年,揀閱諸州所募禁軍增補。乾德三年,西川行營都部署王全斌偽署感化、耀武等軍平寇者功,請備禁旅,詔並為虎捷。太平興國二年改。舊水虎翼即軍中習水戰者,是歲改為神衛水軍,又於剩員中選可備征役者立為揀中神衛。大中祥符後,剩員又有帶甲、看倉草場、看船之名,凡四等,皆選本軍年多者補。宋初,指揮四十六,仁宗後,止存指揮三十一。京師。)

步武(本鄉軍選充神勇、宣武,雍熙三年,揀其次等者立。慶曆中,增指揮六。陳。)

虎翼(宋初,號雄武弩手。太平興國二年,選壯勇者為上鐵林,其次為下鐵林。雍熙四年,改為左、右廂,各三軍。鹹平五年,以威虎軍來隸。景德三年,選效順兵補其缺。大中祥符五年,擇本軍善水戰者為上虎翼,六,年又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按試戰棹,立為虎翼軍。江、浙、淮南諸州,亦準此選置。七年,改為虎翼水軍。舊指揮七十五,慶曆中,增置二十一,總九十六。京師九十並水軍一,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一。)

奉節(乾德三年平蜀,得其兵立為奉議,後改今名。景德三年,又選立上奉節。指揮五,京師。)

武衛(太平興國中,募河北諸州兵立。舊指揮十六,慶曆中,河北增置為指揮六十七。南京、真定、淄各四,北京、澶、相、邢、懷、趙、棣、洺、德、祁、通利、乾寧、廣濟各一,青五,鄆、徐、兗、曹、濮、沂、濟、單、萊、濰、登、淮陽、瀛、博各二,齊、密、滄各三。)

雄武(並雄武弩手、床子弩雄武、揀中雄武、飛山雄武、揀中歸明雄武,總指揮三十四。京師十三,太原、尉氏、南京、鄭、汝、寧陵各二,鹹平、東明、雍丘、襄邑、許、曹、廣濟、谷熟、長葛各一。)

川效忠(太平興四三年,選諸州廂兵歸京師者立。淳化四年,又選川峽威棹、克寧兵部送京師者產為川效忠。景德元年,以德清廂軍及威遠兵增之。舊指揮二十八,後減為七。南京六,寧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