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詔曰:"尚書中台,萬事之本,而班位率比兩省官;節度使出總方面,其檢校官多至師傅、三公者,而位居九寺卿監之下,甚無謂也。其給事中、諫議、舍人,宜降於六曹侍郎之下;補闕次郎中、拾遺,監察次員外郎、節度使,升於中書侍郎之下。"乾德五年正月朔,乾元殿受朝,升節度使班在龍墀內金吾將軍之上。

淳化三年八月,有司重定《合班儀》,詔升尚書令三師之上。四年,節度使升常侍之上,觀察使在秘書監之上,防禦、團練使在庶子之下,刺史在太子仆之下,又升諸行郎中於殿中侍御史之上,至道三年七月,令節度觀察留後在給事中之上。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升兩省侍郎班常侍之上。

天禧三年十一月,令節度使班中書侍郎之下。其序班及視品之制,樞密使、副使、參知政事、宣微使並班宰相後。(樞密使不兼平章事者,立參知政事前,在宣微使下。至道三年升在上。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詔自今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並以先後為次。宣徽使同。)資政殿大學士立文明殿學士之上。(舊文明殿學士在樞密副使之上,太平興國五年移在下。)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在翰林學士下。(建隆三年,令翰林學士班諸行侍郎下,官至丞、郎者在常侍上,至尚書者依本班。淳化五年,升丞、郎之上。樞密直學士同。)龍圖閣學士在樞密直學士上,龍圖直學士在其下,仍少退。待制在知制誥之下。(景德元年,初置待制,赴內朝,其五日起居,止敘本班。大中祥符二年,升侍知制誥,仍在其下。)權三司使立知制誥上。帶學士職者從本班。三司副使立少卿、監上。(官高者從本班,並為內品職。宮觀副使立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上,其學士為者,止本班。)判官立三司副使之下。(知制誥以上為者,從本班。)給、諫權御史中丞者,令正衙立中丞磚位。餘就本班。凡起復,皆如初授,在本官之末,亦有特旨令敘舊班者,內客省使視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視將作監,引進使視庶子。宣慶使、四方館使視少卿,宣政、昭宣、閤門使視少監。客省等副使視員外郎。皇城使以下諸司使視郎中,副使視太常博士。內殿承制視殿中丞,崇班及閤門祗候視贊善大夫,供奉官視諸衛率,侍禁視副率。殿直視著作佐郎,奉職、借職在諸州幕官上。樞密都承旨在閤門使下,副承旨、諸房副承旨在諸司使下,逐房副承旨在洗馬下。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並在節度使上,六統軍、諸衛上將軍在常侍下,(乾德二年,令上將軍在中書侍郎之下。淳化四年,升金吾、左右衛在尚書之下,仍於節度使之上敘。)大將軍在大監下,將軍在少監下。(仍在合門使之下,)金吾立本班上。(謂中郎將。)諸衛率、副率在洗馬下。凡內職,視朝官者在其下,視京官者在其上。

皇親之制:開寶六年,詔:"晉王位望俱崇,親賢莫二,宜位在宰相之上。"太平興國八年,楚王、廣平郡王出閤,令宰相立親王之上。(天禧四年七月先天節,群臣上壽,宰相闕,命涇王元儼攝太尉。)

景德中,皇侄武信軍節度惟吉加同平章事。時駙馬都尉石保吉先為使相,史館引唐制,宗室在同品官上,遂升惟吉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都亭驛酺宴點陣圖》,皇從侄孫內殿崇班守節與從侄右衛將軍惟敘等同一班。上曰:"族子諸父,膊可同列?"乃命重行設位九年正月,興州團練使德文言:"男侍禁承顯赴起居,請在惟忠子從恪之上。"時從恪雖侄行,而拜職在前,遂詔宗正寺定《宗室班圖》以聞。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參行立,職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齒。今請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並虛一位而立。"天禧四年五月,左正言、知制誥張師德言:"奉詔知潁州,緣皇弟德雍見任本州防禦使,其署銜望降規式。"中書門下言:"據御史台稱,每大朝會立班,皇親防禦、團練、刺史次節度使下,稍退序立。"詔師德序署位德雍之下。其外官制置、發運、轉運使副使,不限官品,著位並在提點刑獄之上。(舊止從官,大中祥符七年,詔定其制。)朝官知令、錄在判官之上,京官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長史、司馬、別駕在幕府官下、錄事參軍上,見長史庭參。監當朝官殿直以下,在通判、都監之下,判官之上。其通判與都監並依官次。京官奉職、借職監當者,依知令、錄列在判官之下。元豐制行,參以寄祿官品高下,更革既多,別為班序。其後元祐、崇寧、大觀、政和,復有增益更革者,別附於其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