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初,太平興國八年五月,太宗作《戒諭百官辭》二通,以付閤門。一戒京朝官受任於外者,一戒幕職、州縣官,朝辭對別日,令舍人宣示之,各繕寫歸所治,奉以為訓焉。大中祥符元年,真宗以祥符降錫,述大中清淨為治之道,申誡百官,又作《誡諭辭》二道,易舊辭,賜出使京朝官及幕職、州縣官,其後,又作《文》、《武七條》。《文》,賜京朝官任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州府軍監、通判、知縣者:一曰清心,謂平心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謂公直潔己,則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必專尚威猛。四曰責實,勿競虛譽。五曰明察,謂勤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曰勸課,謂勸諭下民,勤於孝悌之行、農桑之務。七曰革弊,謂求民疾苦而釐革之。《武條》賜牧伯洎諸司使而下任部署、鈐轄、知州軍縣、都監、監押、駐泊巡檢者:一曰修身,謂修飭其身,使士卒有所法則,二曰守職,謂不越其職,侵撓州縣民政。三曰公平,謂均撫士卒,無有偏黨。四曰訓習,謂訓教士卒,勤習武藝。五曰簡閱,謂察視士卒,識其勤惰勇怯。六曰存恤,謂安撫士卒,甘苦皆同,當使齊心,無令失所。七曰威嚴,謂制馭士卒,無使越禁。仍許所在刊石或書廳壁,奉以為法。又以《禮記儒行篇》賜親民厘務文臣,其幕職、州縣官使臣賜敕戒礪。令崇文院刻板模印,送閤門,辭日分給之。

淳化元年,國子祭酒孔維上言:"中外文、武官稱呼假借,逾越班制,伏請一切禁斷。太宗命翰林學士宋白等議之。白等請:"自今文武台省官及卿、監、郎中、員外並呼本官,太常博士、大理評事並不得呼'郎中',諸司使、諸衛將軍未領刺史者、及諸司副使不得呼'太保',供奉官以下不得呼'司徒',校書郎以下令、錄事不得呼'員外郎',判、司、簿、尉不得呼'侍御',待詔、醫官不得呼'奉御',其文武職事州縣官,如有檢校、兼、試、同正官者,稱之。"

太宗時,郊祀行慶,群官率多進改。真宗初,右司諫孫何上言曰:"伏見國家撫有多方,並建眾職。外則郡將、通守,朝士代行;關征、榷酤,使者兼掌;下至幕府職掾之微,或自朝廷選補而授。用人既廣,推擇難精。貢部上名,動逾千計;門資入仕,亦及百人。稍著職勞,即升京秩;將命而出,冗長尤多。每躬祀圓丘,誕敷霈澤,無賢不肖,並許敘遷。至使評事、寺丞,才數載而通閨籍;贊善、洗馬,不十年而登台郎。竊計今之班簿,台、省、宮、寺凡八百員,玉石混淆,名品猥濫。異夫《虞書》考績、《周官》計治之法也。有唐舊制,郊禋慶宥,但進階、勛而已,今若十年之內,肆赦相仍,必恐京僚過於胥徒,朝臣多於州縣,豈惟連車平斗之刺,亦有敗財假器之失。況祿廩所賦,皆自地征所來,須從民力,何必空竭公藏,附益私人。已授者朘削既難,未遷者防閒宜峻,古人所謂'損無用之費,罷不急之官',正在此也,伏願降詔書,自今郊祀,群官一例不得遷陟,必若績用有聞、才名夙著、自可待之不次,豈俟歷階而升。至於省並吏員,上系與奪。"時左司諫耿望亦以為言,故鹹平二年親郊,止加階、勛,命有司考其殿最而黜陟之。然三年差遣受代,率皆考課引對,多獲進改,罕有退黜,而官籍浸增矣。

紹興以後合班之制

諸太師、太傅、太保 左丞相、右丞相 少師、少傳、少保 王樞密使 開府儀同三司 知樞密院事 參知政事 同知樞密院事 樞密副使 簽書樞密院事太子太師、太傅、太保 特進 觀文殿大學士 太尉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 御史大夫 觀文殿學士 資政、保和殿大學士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 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左、右金吾衛上將軍 左、右衛上將軍 殿前都指揮使 節度使翰林學士承旨 翰林學士 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 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 左、右散騎常侍 權六曹尚書 御史中丞 開封尹 尚書列曹侍郎 樞密直學士 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 宣奉、正奉、正議、通奉大夫 左、右驍衛、武衛、屯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上將軍 太子賓客、詹事 給事中 承宣使 中書舍人 通議大夫 殿前副都指揮使 左、右諫議大夫保和殿待制 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微猷、敷文閣待制權六曹侍郎 太中大夫 觀察使 太常卿 宗正卿 秘書監 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馬、步副都指揮使 中大夫 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 中奉、中散大夫 內客省使 通侍大夫 樞密都承旨 國子祭酒太常少卿 宗正少卿 秘書少監 正侍、宣正、履正、協忠大夫 中侍、中亮大夫 太子左、右庶子 中衛、翊衛 親衛大夫 知閤門事 殿前都虞候 馬軍都虛候 步軍都虞候 防禦使 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 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團練使 諸州刺史 左、右金吾以下諸衛大將軍 駙馬都尉 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 朝議、奉直大夫 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尚書左、右司郎中 右文殿修撰 國子司業 少府、將作、軍器監 都水使者 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 宣政使 拱衛大夫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 入內內侍省、內侍省副都知 昭宣使 左武大夫 同知閤門事右武大夫 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 樞密承旨樞密副都承旨 起居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帶御器械 尚書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秘閣修撰 開封少尹。太子侍讀、侍講 尚書吏部、司封、司勛、考功、戶部、度支、金部、倉部、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 開封府判官、推官 直龍圖閣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 直天章閣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諫左、右正言 符寶郎 內行寶郎 樞密副承旨 武功、武德、和安、春官、成和、夏官、成安、中官、成全、秋官、武顯、武節、平和、冬官、武略、保全、武經、武義、武翼大夫 尚書諸司員外郎 直寶文閣 開封府司祿參軍事 樞密院諸房副承旨 朝請、朝散、朝奉郎 直顯謨閣 少府、將作、軍器少監 諸衛將軍 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中亮、中衛、翊衛、親衛、拱衛、左武、右武郎 監察御史 直微猷、敷文閣 承議郎 中郎將 翰林良醫 武功、武德、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武顯、武節、平和、武略、保全、武經、武義、武翼郎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太常丞 判太醫局 宗正、大宗正 秘書丞 直秘閣 左右郎將 奉議郎 大理正 著作郎 閤門舍人宣贊舍人 翰林醫官 翰林醫效 翰林醫痊 兩赤縣令 太子左右衛、司御、清道 監門、內率府率 七寺丞 秘書郎 太常博士 樞密院計議、編修官 敕令所刪定官 陵台令 著作佐郎 國子監丞 諸王宮大國小教授 國子博士 大理司直、評事 訓武、通直、修武郎、內常侍、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監尚書六部門 開封府功曹倉曹戶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左右軍巡使、判官 主管太醫局 秘書省校書郎、正字親王府記室 太史局五官正 御史台檢法官、主簿 九寺主簿 閤門祗候 樞密院逐房副承旨 從義、秉義郎 太子諸率府副率幹辦左、右廂公事 忠訓、忠翊、宣教郎 太學、武學、律學博士 太常寺奉禮郎、太祝、郊社令、籍田令 光祿寺太官令 五監主簿 宣義、成忠、保義、承事、承奉、承務郎 國子、太學正 武學諭 國子、太學錄 律學正 太醫局丞 京府判官 京府司錄參軍 承直郎 京畿縣令 兩赤縣丞 三京赤縣令 承節、承信郎 節度、觀察判官 節度掌書記 觀察支使 防禦、團練判官 京府、節度、觀察推官 軍事判官 防禦、團練、軍事推官 軍、監判官 節鎮錄事參軍 京府諸曹參軍事 軍巡判官 儒林、文林、從事郎 京畿縣丞 三京赤縣丞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事 三京畿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