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安東州,本漣水軍。太平興國三年,以泗州漣水縣置軍。熙寧五年,廢為縣,隸楚州。元祐二年,復為軍。紹興五年,廢為縣;三十二年,復為軍。紹定元年,屬寶應州。端平元年,復為軍。景定初,升安東州。崇寧戶一萬九千五百七十九,口四萬七百八十五。縣一:漣水。(望。)

招信軍,本泗州盱眙縣,建炎三年,升軍,四年為縣,隸濠州。紹興二年,復隸泗州。七年,仍舊隸京東。十一年,隸天長軍。十二年,復升軍,以天長來屬。寶慶三年,入於金。紹定四年復,仍為招信軍。縣二:天長,(望。舊天長軍。至道二年軍廢,復為縣,隸揚州。建炎元年升軍,紹興元年為縣。十一年,復升軍;十三年,復為縣,隸。)招信。(建炎四年,隸濠州。紹興四年復;十一年,隸天長軍;十二年,復來隸。)

淮安軍,本泗州五河口。端平二年,金亡,遺民來歸,置隘使屯田。鹹淳七年六月,置軍。縣一:五河。(鹹淳七年置,有潧、涇、沱、漴、淮五河,故名。)

清河軍,鹹淳九年置。縣一:清河。

西路。府:壽春。州七:廬,蘄,和,舒,濠,光,黃。軍二:六安,無為。縣三十三。南渡後,府二:安慶、壽春,州六:廬、蘄、和、濠、光、黃,軍四:安豐、鎮巢、懷遠、六安。為淮西路。

壽春府,壽春郡,緊,忠正軍節度。本壽州。開寶中,廢霍山、盛唐二縣。政和六年,升為府。八年,以府之六安縣為六安軍。紹興十二年,升安豐為軍,以六安、霍丘、壽春三縣來隸。三十二年,升壽春為府,以安豐軍隸焉。隆興二年,軍使兼知安豐縣事。乾道三年,罷壽春,復為安豐軍。崇寧戶一十二萬六千三百八十三,口二十四萬六千三百八十一。貢葛布、石斛。縣四:下蔡,(緊。)安豐,(望。)霍丘,(望。)壽春。(緊。紹興初,隸安豐,三十二年為府,乾道三年為倚郭。)

六安軍,政和八年,升縣為軍。紹興十三年,廢為縣。景定五年,復為軍。端平元年,又為縣,後復為軍。縣一:六安。(中。)

廬州,望,保信軍節度。大觀二年,升為望。舊領淮南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二年,兼本路安撫使。紹興初,寄治巢縣。乾道二年,置司於和州。五年,復舊。崇寧戶八萬三千五十六,口一十七萬八千三百五十九。貢紗、絹、蠟、石斛。縣三:合肥,(上。)舒城,(下。)梁。(中。本慎縣。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今名。)

蘄州,望,蘄春郡,防禦。建炎初,為盜所據,紹興五年收復。景定元年,移治龍磯。崇寧戶一十一萬四千九十七,口一十九萬三千一百一十六。貢薴布、簟。縣五:蘄春,(望。嘉熙元年治宿,景定二年,隨州治泰和門外。)蘄水,(望。)廣濟,(望。)黃梅,(上。)羅田。(元祐八年,以蘄水縣石橋為羅田縣。)

和州,上,歷陽郡,防禦。南渡後,為姑熟、金陵藩蔽也。淳熙二年,兼管內安撫。崇寧戶三萬四千一百四,口六萬六千三百七十一。貢薴布、練布。縣三:歷陽,(緊。有梁山、柵江二砦。)含山,(中。有東關砦。)烏江。(中。紹興五年廢為鎮,七年,復。)

安慶府,本舒州,同安郡,德慶軍節度。本團練州。建隆元年,升為防禦。政和五年,賜軍額。建炎間,置舒、蘄鎮撫使。紹興三年,舒、黃、蘄三州仍聽江南西路安撫司節制。十七年,改安慶軍。慶元元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端平三年,移治羅剎洲,又移楊槎洲。景定元年,改築宜城。舊屬沿江制置使司。崇寧戶一十二萬八千三百五十,口三十四萬一千八百六十六。貢白朮。縣五:懷寧,(上。)桐城,(上。)宿松,(上。)望江,(上。)太湖(上)監一:同安。(熙寧八年置,鑄銅錢。)

濠州,上,鍾離郡,團練。乾道初,移戍藕塘,嘉定四年,始城定遠縣,復舊。崇寧戶六萬四千五百七十,口一十五萬三千四百五十七。貢絹、糟魚。縣二:鍾離,(望。)定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