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淳熙八年,襄陽府守臣郭杲言:"本府有木渠,在中廬縣界,擁漹水東流四十五里,入宜城縣。後漢南郡太守王寵,嘗鑿之以泄蠻水,謂之木里溝,可溉田六千餘頃。歲久堙塞,乞行修治。"既而杲又修護城堤以捍江流,繼築救生堤為二閘,一通於江,一達於濠。當水涸時,導之入濠;水漲時,入之於江。自是水雖至堤,無湍悍泛濫之患焉。十年五月,詔疏木渠,以渠旁地為屯田。尋詔民間侵耕者就給之,毋復取。

慶元二年,襄陽守臣程九萬言:"募工修作鄧城永豐堰,可防金兵衝突之患,且為農田灌溉之利。"三年,臣僚言:"江陵府去城十餘里,有沙市鎮,據水陸之沖,熙寧中,鄭獬作守,始築長堤捍水。緣地本沙渚,當蜀江下流,每遇漲潦奔沖,沙水相盪,摧圮動輒數十丈,見存民屋,岌岌危懼。乞下江陵府同駐紥副都統制司發卒修築,庶幾遠民安堵,免被墊溺。"從之。

廣西水:靈渠源即離水,在桂州興安縣之北,經縣郭而南。其初乃秦史祿所鑿,以下兵於南越者。至漢,歸義侯嚴出零陵離水,即此渠也;馬伏波南征之師,饟道亦出於此。唐寶曆初,觀察使李渤立斗門以通漕舟。宋初,計使邊翊始修之。嘉祐四年,提刑李師中領河渠事重辟,發近縣夫千四百人,作三十四日,乃成。

紹興二十九年,臣僚言:"廣西舊有靈渠,抵接全州大江,其渠近百餘里,自靜江府經靈川、興安兩縣。昔年並令兩知縣系銜'兼管靈渠',遇堙塞以時疏導,秩滿無闕,例減舉員。兵興以來,縣道苟且,不加之意;吏部差注,亦不復系銜,渠日淺澀,不勝重載。乞令廣西轉運司措置修復,俾通漕運,仍俾兩邑今系銜兼管,務要修治。"從之。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