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瀘州,上,瀘川郡,瀘川軍節度。本軍事州。宣和元年,賜軍額。乾道六年,升本路安撫使。嘉熙三年,築合江之榕山,再築江安之三江磧,四年,又築合江之安樂山為城。淳祐三年,又城神臂崖以守。景定二年,劉整以城歸大元,後復取之,改江安州。崇寧戶四萬四千六百一十一,口九萬五千四百一十。貢葛。縣三:(乾德五年,廢綿水,富義置上監州。治平四年,廢羊羝砦。元豐二年,廢白芀砦。三年,廢平夷堡,於羅池改築安遠砦;廢大硐、武寧二砦。五年,復置武寧砦,隸長寧軍。)瀘川,(中。)江安,(中。有寧遠、安夷、西寧遠、南田、武寧、安遠等砦。)合江。(中。有遙埧、青山、安溪、小溪、帶頭、使君六砦。大觀三年,以安溪砦為縣,隸純州;後廢純州,復為砦。宣和三年,廢遙壩;四年,復。)南渡後,增縣一:納溪。(皇祐三年,納溪口置砦。紹定五年,升為縣。)監一:南井。城三:樂共城,(元豐四年置。)堡砦四:江門砦、鎮溪堡、梅嶺堡、大洲堡。九支城,(大觀二年,建純州,置九支、安溪兩縣及美利城。宣和三年,廢純州及九支縣為九支城,以安溪、美利城為砦,改慈竹砦為堡。)武都城。(大觀三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縣併入仁懷。)安遠砦,(元豐三年置。大觀四年廢。政和五年復。)博望砦,(政和七年置。)板橋堡,政和堡,(政和六年置。)綏遠砦。(前隸武都城,宣和三年隸州。)領羈縻州十八。(納州、薛州、晏州、鞏州、奉州、悅州、思峨州、長寧州、能州、淯州、浙州、定州、宋州、順州、藍州、溱州、高州、姚州。)

長寧軍,本羈縻州。熙寧八年,夷人得個祥獻長寧、晏、奉、高、薛、鞏、淯、思峨等十州,因置淯井監隸瀘州。政和四年,建為長寧軍。領砦堡六:梅洞砦,(政和五年置。)清平砦,(舊隸祥州,政和二年建築,賜今名。宣和三年廢祥州,以砦隸軍。)武寧砦,(熙寧七年置,舊名小溪口。十年,改今名。元豐四年廢。五年復置。政和四年,建長寧軍,以武寧為倚郭縣。宣和二年,廢縣為堡。四年,復為砦。)寧遠砦,(皇祐元年,置三江砦。三年,改今名。宣和二年,以砦為堡。四年,復為砦。)安夷砦,(熙寧六年置,舊名婆娑。大觀四年廢。政和六年復置。)石筍堡。(政和五年置。初名梅賴,後賜今名。)南渡後,縣一:安寧。嘉定四年,升安夷砦為縣。有武寧、寧遠二砦。

合州,中,巴川郡,軍事。淳祐三年,移州治於釣魚山。崇寧戶四萬八千二百七十七,口八萬四千四百八十四。貢牡丹皮、白藥子。縣五:石照,(中。魏石鑒縣。乾德三年改。)漢初,(中。)巴川,(中。)赤水,(中下。)銅梁。(中下。熙寧四年,省赤水入焉;七年,復置。)

榮州,下,和義郡,軍事。乾德五年,廢和義縣。端平三年,擇地僑治。寶祐後廢。崇寧戶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七,口五萬二千八十七。貢斑布。縣四:榮德,(中下。舊名旭川。治平四年改。熙寧四年,省公井縣為鎮入焉。有鹽監一,端平三年廢。)威遠,中。資官,(中。有鹽井。)應靈。(中下。有鹽井。)

渠州,下,鄰山郡,軍事。寶祐三年,徙治禮義山。崇寧戶三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口六萬三千八百三十。貢綿r、買子木。縣三:(流江,緊。西魏縣。景祐三年,廢大竹縣入焉;紹興三年,復分置。)鄰水,(下。唐縣。乾德四年,移治昆樓鎮。)鄰山。(下。梁縣。乾德三年,移治故鄰州城。)南渡後,增縣一:大竹。

懷安軍,同下州。乾德五年,以簡州金水縣建為軍。崇寧戶二萬九千六百二十五,口一十七萬四千九百八十五。貢r。縣二:金水,(望。)金堂。(望。乾德五年,自漢州來隸。)

寧西軍,本廣安軍,同下州。開寶二年,以合州儂洄、渠州新明二鎮建為軍。淳祐三年,城大良平為治所。寶祐末,歸大元。景定初,復取之。鹹淳二年,改軍名。崇寧戶四萬七千五十七,口一十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四。貢絹。縣三:渠江,(中。開寶二年,自渠州來隸。)岳池,(緊。開寶二年,自果州來隸。)新明。(中。開寶二年,自合州來屬。六年,移治單溪鎮。)南渡後,增縣一:和溪。(開禧三年,升鎮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