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第八十八回 安祿山范陽造反 封常清東京募兵


使水淋淋。
原來當初宰相張九齡在朝之時,曾說過安祿山有反相,若不除之,必為後日心腹之患,玄宗不以為然。又嘗於勤政樓前,陳設百戲,召祿山觀之。玄宗坐在一張大榻上,即命祿山坐於榻旁,一樣的朝外坐著,皇太子倒坐在下面。少頃,玄宗起身更衣,太子隨至更衣之處,密奏說道:“歷觀古今,從未有君與臣南面井坐而間戲者,父皇寵待祿山,毋乃太過乎?眾人屬目之地,恐失觀瞻。”玄宗微笑道:“傳聞祿山,外人都說他有異相,吾故此讓之耳!”祿山侍宴嘗在於宮中,醉而假寐,宮人們竊而窺之,只見其身變為龍,而其首卻似豬,因大奇異,密奏於玄宗知道。玄宗略無疑忌,以為此豬龍耳,非興雲致雨之物,不足懼也,命以金雞帳張之。那知他到今日,卻是大為國家禍患。所以後人作詩,言及此事。
且說當日祿山反叛,引兵南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那時海內承平已久,百姓累世不見兵革,猝然聞知范陽兵起,遠近驚駭。河北一路,都是他的一路統屬之地,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地方官員,或有開門出迎的,或有棄城逃走的,或有為他擒戮的,無有一處能拒之者。安祿山以太原留守楊光翔依附楊國忠為同族,欲先殺之。乃一面發動人馬,一面預遣部將何千年、高邈,引二十餘騎,託言獻射生手,乘驛至太原。楊光(歲羽)此時尚未知安祿山的反信,只道範陽有使臣經過,出城迎之,卻被劫擄去了,解送祿山軍前殺了。玄宗初聞人言安祿山已反,還疑是怪他的訛傳其事,及聞楊光翩被殺,太原報到,方知安祿山果然反了,大驚大怒。楊妃也驚得目瞪口呆。玄宗於是召集在朝諸臣,共議此事。眾論紛紛不一,也有說該剿的,也有說該撫的,惟有楊國忠揚揚得意說道:“此奴久萌反志,臣早已窺其肺腑,故屢讀天聽,陛下乃今日方知臣言之不謬。”玄宗道:“番奴負恩背叛,罪不容誅,今彼恃士卒精銳,衝突而前,當何以御之?”國忠回奏說道:“陛下勿憂,今反者只祿山一人而已,其餘將士,都不欲反,特為安祿山所逼耳。朝廷只須遣一旅之師,聲罪致討,不旬日之間,定為傳首京師,何足多慮。”玄宗信其言,遂坦然不以為意。正是:
 奸相作惡,乃致外亂。大言欺君,以寇為玩。
卻說安慶宗自發書遺使之後,指望其父入京,相會有日。不想倒就反起來了,一時驚惶無措,只得向袒面縛,詣闕待罪。玄宗憐他是宗室之婿,意欲赦之。楊國忠奏說道:“安祿山久蓄異志,陛下不即誅之,致有今日之叛亂。今慶宗乃叛人之子,法不可貸,豈容復留此逆子以為後患乎?”玄宗意猶未決,國忠又奏說道:“安祿山在京城時,蒙聖旨使與臣為親,平日有恩而無怨,乃無端切齒於臣。楊光(歲羽)偶與臣同姓,祿山且還怨及於彼,誘而殺之。慶宗為祿山親於,陛下今倒赦而不殺,何以服天下人心乎?”玄宗乃準其所奏,傳旨將安慶宗處死。國忠又奏請將其妻子榮義郡主,亦賜自盡。正是:
末將元惡除,先將逆孽去。他年弒父人,只須一慶緒。
玄宗既誅安慶宗,即下沼布宣安祿山之罪狀,遣將軍陳千里,往河東招募民兵,隨使團練以拒之。其時適有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奏事,玄宗問以討賊方略。那封常清乃是封德彝之後裔,是個志大言大之人,看的事體輕忽,便率意奏道:“今因承平已久,世不知兵,武備單弱,所以人多畏賊,望風而靡。然事存順逆,勢有奇變,不必過慮。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發倉凜,召募驍勇,跳馬囗渡河,擊此逆賊,計日取其首級,獻於闕下。”玄宗大喜,遂命以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即日馳赴遞驛,直趕到東京,募兵討賊,聽其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