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十三



二十一年正月制。百官及在城諸使息利本錢。征放多年。積成深弊。宜委中書門下與所司商量其利害。條件以聞。不得擅有禁錢。務令通濟。

其年七月中書門下奏。敕釐革京百司息利本錢。應徵近親。及重攤保。並遠年逃亡等。今年四月十七日敕。本利並放訖。其本事須借錢添填。都計二萬五千九百四十三貫六百九十九文。伏以百司本錢。久無疏理。年歲深遠。亡失頗多。食料既虧。公務則廢。事須添借。令可支持。伏望聖恩。許令準數支給。仍請以左藏庫度支除陌錢充。敕旨。宜依。

諸司諸色本錢下

元和二年六月。中書門下上言。聖政維新。事必歸本。疏理五坊戶色役。令府縣卻收。萬民欣喜。恩出望外。臣等敢不釐革舊弊。率先有司。其兩省納課陪廚戶及捉錢人。總一百二十四人。望令歸府縣色役。敕旨。從之。

六年四月。御史台奏。諸使慮有捉利錢戶。請同台省例。如有過犯差遣。並任府縣處置。從之。

其年五月。御史中丞柳公綽奏。請諸司諸使應有捉利錢戶。其本司本使給戶人牒身。稱準放免雜差遣夫役等。如有過犯。請牒送本司本使科責。府縣不得擅有決罰。仍永為例程者。臣昨因奉進止。追勘閒廄使下利錢戶割耳進狀。劉嘉和訴。被所由分外科配等事由。因勘責劉嘉和所執牒身。所引敕文。檢敕不獲。牒閒廄使勘敕下年月日。又稱遠年文案失落。今據閒廄使利錢案。一使之下已有利錢戶八百餘人。訪聞諸使。並同此例。戶免夫役者。通計數千家。況犯罪之人。又常僥倖。所稱捉利錢戶。先亦不得本錢。百姓利其牒身。情願虛立保契。文牒一定。子孫相承。至如劉嘉和情願充利錢戶事由。緣與人毆鬥。打人頭破時。便於閒廄使情願納利錢。得牒身免府縣科決。實亦不得本錢。已具推問奏聞訖。伏奉進止。今臣具條流奏聞者。今請諸司諸使所管官錢戶。並依台省舉本納利人例。諸司諸使更不得妄有準敕給牒身免差遣夫役。及有過犯。許作府縣處分。如官典有違。請必科處。使及長官。奏聽進止。其先給牒者。並仰本司本使收毀。入後在人戶處收毀不盡。其官典必有科責。其捉錢戶原不得本錢者。亦任使不納利。庶得州府不失丁夫。奸人免有僥倖。敕旨。宜依。

九年十一月。戶部奏。準八月十五日敕。諸司食利本錢。出放已久。散失頗多。各委本司勘會。其合征錢數。便充食錢。若數少不充。以除陌五文錢。量其所欠。添本出放者。令準敕各牒諸司勘會。得報。據秘書省等三十二司牒。應管食利本錢物五萬三千九百五十二貫九百五十五文。(各隨司被逃亡散失。見在征數額。與元置不同。今但據元置數額而已。)秘書省。(三千三百八十四貫五百文。)太常寺。(六千七百二十二貫六百六文。)光祿寺。(一千二百九十九貫六十四文。)宗正寺。(一百十七貫九十五文。)衛尉寺。(一千二百五十貫九百文。)太僕寺。(一千九貫五百文。)大理寺。(五千九百二十四貫七百四十文。)鴻臚寺。(二千六百六十貫文。)司農寺。(二千七百三十五貫七百七十文。)太府寺。(一千五百八貫九百文。)殿中省。(九百九十貫五百五十文。)詹事府。(一千一百九十一貫三百七十七文。)國子監。(二千六百四十四貫二百五十文。)少府監。(一千三百三十四貫七百三十一文。)將作監。(一千六百十七貫文。)左春坊。(一千三百八貫七百七文。)右春坊。(一千貫文。)司天台。(三百八十貫文。)家令司。(一千八百一十貫七百文。)太僕寺。(四百三十六貫六百五十文。)總監。(二千六百七十二貫文。)左藏庫。(六百二十貫文。)尚食局。(三百三十八貫文。)尚舍局。(三百七十四貫三百文。)尚輦局。(一百貫文。)太倉。(二千四百十五貫六百八十一文。)內中局。(六百三十六貫二百文。)萬年縣。(三千四百貫六百文。)長安縣。(二千七百四十五貫四百三十三文。)左衛。(五百四十貫文。)左司御帥府。(二百一十貫文。)右司御帥府。(一百貫文。)敕。宜委御史台仔細簡勘。具合征放錢數。及量諸司閒劇人目。加減條流奏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