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十三



其年十二月敕。比緣諸司食利錢。出舉歲深。為弊頗甚。已有釐革。別給食錢。其御史台奏。所勘責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食利本錢數內。有重攤轉保。稱甚困窮者。據所欠本利並放。其本戶中納利。如有十倍已上者。既緣輸利歲久。理亦可矜。量準前本利並放。其納經五倍已上。從今年十二月以前。應有欠利並放。起元和十年正月已後。準前計利徵收。其餘人戶等。計其倍數。納利非多。不可一例矜放。宜並委本司準前征納。其諸司所徵到錢。自今以後。仍於五分之中。常抽一分。留添官本。各勒本司以後相承收管。其諸司應見征納。及續舉放所收利錢。並準今年八月十五日敕。充添修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使官廚料等用。仍委御史台勾當。每常至年終。勘會處分。其諸司除疏理外。見在本錢。據額更不得破用。如有欠失。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由等。據數填賠。其中書門下兩省。及尚書省御史台。應有食利錢外。亦便令準此條流處分。

十年正月。御史台奏。秘書省等三十二司。除疏理外。見在食利本錢。應見征納及續舉放。所收利錢。準敕並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及令史驅使官廚料等用。準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仍委御史台勾當。每至年終。勘會處分。及諸司疏理外。見在本錢。據額不得破用。如有欠失。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由等填陪者。其諸司食利本錢疏理外。合徵收者。請改案額為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錢。應緣添修廨宇什物。及令史府史等廚並用。勒本司據見在戶名錢數。各置案歷。三官通押。逐委造帳。印訖入案。仍不得侵用本錢。至年終勘會。欠少本利官典。諸節級準法處分。庶官錢免至散失。年額既定。勾當有憑。敕旨。宜依。

十一年八月敕。京城百司諸軍諸使。及諸道應差所由。並召人捉本錢。右御史中丞崔從奏。前件捉錢人等。比緣皆以私錢添雜官本。所防耗折。裨補官利。近日訪聞商販富人。投身要司。依託官本。廣求私利。可征索者。自充家產。或逋欠者。證是官錢。非理逼迫。為弊非一。今請許捉錢戶添放私本。不得過官本錢。勘責有剩。並請沒官。從之。

其年九月。東都御史台奏。當台食利本錢。從貞元十一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十倍以上者。二十五戶。從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七倍以上者。一百五十六戶。從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一年。息利四倍以上者。一百六十八戶。伏見去年京畿諸司本錢。並條流甄免。其東都未蒙該及者。竊以淮寇未平。供饋尚切。人力少疲。衣食屢空。及納息利年深。正身既沒。子孫又盡。移征親族旁支。無支族。散征諸保人。保人逃死。或所由代納。縱倪旄孤獨。仰無所依。立限踰年。虛系錢數。公食屢闕。民戶不堪。伏乞天恩。同京諸司例。特甄減裁下。敕旨。從奏。

十二年正月。門下省奏。應管食利本錢。總三千四百九十八貫三百二十一文。(宰相已下至主錄等食利三百七十八貫三百四十餘文。直省院本錢。準建中三年四月十五日敕。以留院入錢置本。)中書省奏。當省食利本錢。共五千貫文。(宰相以下官至主錄等食利錢一千貫。直省院食利本錢。準建中二年四月敕。當院自斂置本。)準元和九年十二月九日敕。令勘會疏理。其見在合征錢。準敕合充添修當司廨宇什物。其省院本錢。緣是當院自斂置本。請便充本添廚等用。敕旨。依奏。

十四年十月。御史中丞蕭俯奏。應諸司諸軍諸使公廨諸色本利錢等。伏緣臣當司及秘書省等三十二司利錢。伏準本年七月十三日赦文。至十倍者。本利並放。展轉攤保。至五倍者。本利並放。緣前件諸司諸使諸軍利錢。節文並不該及。其中有納利百姓。見臣稱訴納。利已至十倍者。未蒙一例處分。求臣上達天聽。臣已面陳奏訖。伏以南北諸司。事體無異。納利百姓。皆陛下赤子。若恩澤均及。則雨露無偏。伏望聖慈。特賜放免。敕旨。從奏。

十五年二月詔。內外百官食利錢十倍至五倍以上。節級放免。仍每經十年。即內外百司各賜錢一萬貫充本。據司大小。公事閒劇。及當司貧富。作等第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