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十三



其年八月。賜教坊錢五千貫。充本以收息利。

長慶元年三月敕。添給諸司本錢。準元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敕。內外百司。準二月五日赦文。宜共賜錢一萬貫文。以戶部錢充。仍令御史台據司額大小。公事閒劇。為等第均配。

三年十一月。賜內園本錢一萬貫。軍器使三千貫。

其年十二月。賜五坊使錢五千貫。賜威遠鎮一千貫。以為食利。

太和元年十二月。殿中省奏。尚食局新舊本錢。總九百八十貫文。伏以尚食貧虛。更無羨餘添給。伏乞聖慈。更賜添本錢二千貫文。許臣別條流方圓諸色改換。收利支用。庶得不失公事。敕旨。賜本錢一千貫文。以戶部五文抽貫錢充。

七年八月敕。中書門下省所將本錢。與諸色人給驅使官文牒。於江淮諸道經紀。每年納利。並無元額許置。如聞納利殊少。影射至多。宜並勒停。兩省先給文牒。仍盡追收。其去年所減人數。雖挾名尚執兩省文牒。亦宜收訖聞奏。以後不承正敕。不在更置之限。

開成三年七月敕。尚書省自長慶三年賜本錢後。歲月滋久。散失頗多。或息利數重。經恩放免。或民戶逋欠。無處徵收。如聞尚書丞郎官入省日。每事闕供。須議添助。除舊賜本錢征利收。及吏部告身錢外。宜每月共賜一百貫文。委戶部逐月支付。其本錢任準前收利添充給用。仍委都省納勒舊本。及新添錢量多少均配。逐行分析聞奏。

四年六月。上御紫宸殿。宰臣李孀唷L貿食利錢一千五百貫文。供宰相香油蠟燭。捉錢官三十人。頗擾百姓。今勘文書堂頭。共有一千餘貫。所收利亦無幾。臣欲總收此錢。用自不盡。假令十年之後。更無此錢。直令戶部供給亦得。兩省亦有此錢。臣亦欲商量。共有三百餘人。在外求利。米鹽細碎。非國體所宜。上曰。太細碎。楊嗣復曰。百司食利。實為煩碎。自貞觀以後。留此弊法。臣等即條流聞奏。乃奏宰臣置廚捉錢官並勒停。其錢並本錢追收。勒堂後驅使官置庫收掌破用。量入計費十年用盡後。即據所須。奏聽進止。敕旨。宜依。

會昌元年正月敕節文。每有過客衣冠。皆求應接行李。苟不供給。必致怨尤。刺史縣令。但取虛名。不惜百姓。宜委本道觀察使條流。量縣大小。及道路要僻。各置本錢。逐月收利。或觀察使前任台省官。不乘館驛者。許量事供給。其錢便以留州留使錢充。每至年終。由觀察使。如妄破官錢。依前科配。並同入己贓論。仍委出使御史糾察以聞。

其年四月。河南府奏。當府食利本錢。出舉與人。敕旨。河南府所置本錢。用有名額。既無別賜。所闕則多。宜令改正名額。依舊收利充用。

其年六月。河中。晉。絳。慈。●等州觀察使孫簡奏。準赦書節文。量縣大小。各置本錢。逐月四分收利。供給不乘驛前觀察使刺史前任台省官等。晉慈●三州。各置本錢訖。得絳州申。稱無錢置本。令使司量貸錢二百貫充置本。以當州合送使錢充。敕旨。宜依。仍付所司。

是月。戶部奏。準正月九日敕文。放免諸司食利錢。每年別賜錢二萬貫文。充諸司公用。今準長慶三年十二月九日敕。賜諸司食利本錢。共八萬四千五百貫文。四分收利。一年秖當四萬九百九十二貫文。今請落下。征錢驅使官二百文課。並更請於合給錢內四分中落一分。均攤分配。所得新賜錢。均給東都台省等一十四司。雖落下一分錢。緣置驅使官員。於人戶上征錢。皆被延引。雖有四分收利之名。而無三分得利之實。今請每月合得利錢數外。更添至三百貫文。內侍省據自司報。牒稱省內公用稍廣。利錢比於諸司最多。今請於合得錢外。亦添至三百貫文。兵部吏部尚書等銓一十一司。緣有舊本錢。準敕放免。又有公事。今請每月共與一百五十貫文。臣今於新賜外。更請添賜上件錢。所費不廣。所利至多。則內外諸司。永得優足。伏望聖恩。允臣所奏。敕旨。宜依。

二年正月敕。去年赦書所放食利。祗是外百司食錢。令戶部共賜錢訖。若先假以食利為先。將充公用者。並不在放免。如聞內諸司息利錢。皆以食利為名。百姓因此。亦求蠲免。宜各委所司。不在放免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