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五十五



天寶九載三月十八日。改理匭為獻納使。

至德元年十月。復改為匭令。右補闕閻式。請先視其事狀。然後為投。上責壅塞。貶式為朗州武陵縣。至大曆十二年十二月二日。有敕。理匭使但任投匭人投表狀於匭中。依進來。不須勘責副本。並妄有盤問。及方便止遏。

大曆十四年七月。理匭使崔造奏。亡官失職。婚田兩競。追理財物等。併合先本司。本司不理。然後省司。省司不理。然後三司。三司不理。然後合報投匭進狀。如進狀人未經三處理。及事非冤屈。輒妄來進狀者。不在進限。如有急切須上聞。不在此限。其妄進狀者。臣今後請並狀牒送本司及台府處理。敕旨。依奏。

建中二年六月六日。敕御史中丞。依前充理匭使。擇諫議大夫一人。充知匭使。

貞元三年十二月。知匭使右諫議大夫裴佶奏。其使典與準大曆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敕。前四人糧料。今依六典置二人。請置驅使官二人。敕旨。依奏。

長慶三年。理匭使諫議大夫李渤奏。今後有投匭進狀者。請事之大者奏聞。次申中書門下。小者各牒諸司處理。處理不當。再來投匭者。即具事聞奏。如無理妄訴。本罪外加一等。從之。

四年七月。理匭使諫議大夫李渤奏。伏準寶應元年五月敕。給事中韓賞。中書舍人楊綰。同充理匭使。其時二人奏。大理評事盧翰充判官。又準六典。匭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為之。台中人吏強幹。首列百司。明敕特併入匭。實同創置。其官吏手力食料紙筆。委本司條流聞奏。至其年九月。遂罷匭使。初。渤以故事至重。請增置胥吏。及添給課料。事多不允。渤遂請詔罷。亦從之。

開成三年八月。諫議大夫知匭使事李中敏奏。應舊例。所有投匭進狀。及書策文章。皆先具副本。呈匭使。其有詭異難行。不令進入。臣檢尋文案。不見降敕處所由等。但云貞元中奏宣。恐是一時之事。臣以為本置匭函。每日從內將出。日暮進入。意在使冤濫無告。有司不為申理者。或論時政。或陳利害。宜通其必達之路。所以廣聰明而慮幽枉。若使有司先具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於九重之意也。臣伏請自今以後。所有進狀及封章。臣等但為狀引進。取捨可否。斷自中旨。庶使名實在茲。明置匭之本意。敕旨。依奏。其月。知匭使事諫議大夫李中敏奏。伏準今年八月一日敕。朝廷體設諫匭。將防漏塞。若征副本。恐不盡言。依中敏所奏。仍令本司及金吾所由。須知進狀人姓名住居去處。或要召問。如過旬日無處分。即任東西者。伏以舊例。詣光順門進狀。即有金吾押官責定住處。匭院投狀。即本司收投使狀人名。便差院子審復家第及主人。鏇牒報京兆府。若又令牒金吾責狀。恐進狀人勞擾。又慮煩並。今伏請準前準牒京兆府。敕旨。依奏。

五年四月敕。匭函所設。貴達下情。近者所投文狀。頗甚煩碎。極言不諱。豈假匿名。如知朝廷得失。軍國利害。實負冤屈。有司不為申明者。任投匭進狀。所由畫時引進。其餘並不在投匭之限。宜與匭使準此勾當。仍具副本。

會昌元年四月敕。應投匭進封事人等。宜起今後。並須將所進文書。到匭院驗捲軸。入匭函。不得便進。如軸稍大。入函不得。即依前降使宣取。仍永為例程。

大中四年七月敕。應投匭及詣光順門進狀人。其中有已曾進狀。令所司詳考。無可採取。放任東西。未經兩三個月。又潛易姓名。依前進擾公廷。近日頗甚。自今以後。宜令知匭使及閣門使。如有此色。不得收狀與進狀。如故違與進者。必重書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