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三



二十一年正月九日。以鐵勒回紇等十三部內附。置六都督府。(回紇部置瀚海都督府。多濫葛部置燕然都督府。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置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置盧山都督府。)七州。(渾部置皋蘭州。斛薩部置高闕州。奚結部置雞鹿州。阿跌部置雞田州。契苾部置榆溪州。思結別部置蹛林州。白霫部置置顏州。)並以各其酋帥為都督刺史。給元金魚。黃金為字。以為符信。於是回紇等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置郵驛。總六十六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俾通貢焉。以貂皮充賦稅。至四月十日。置燕然都護府。以揚州司馬李素立為都護。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並隸焉。

二十二年二月四日。西蕃沙缽羅葉護率眾歸附。七日。以結骨部置堅昆都督。隸燕然都護府。至三月九日分瀚海都督府所統骨利幹部為元闕州。俱羅?部置燭龍州。

二十三年十月三日。諸突厥歸化。以舍利吐利部置舍利州。阿史那部置阿史那州。綽部置綽州。賀魯部置賀魯州。葛邏祿悒怛二部置葛邏州。並隸雲中都督府。以蘇農部落置蘇農州。阿史德部置阿史德州。執失部置執失州。卑失部置卑失州。郁射部置郁射州。多地藝失部置藝失州。並隸定襄都督府。

永徽元年三月三日。以皋蘭州為都督府。建置稽落州隸焉。廢高闕州。至十月二十日。以新移葛邏祿在烏都鞬山者。左廂部落置狼山州。右廂部落置渾河州。並隸燕然都護府。至三年十一月四日。以阿特部落置稽落州。隸燕然都督府。

顯慶三年正月十四日。分葛邏祿部落置陰山。大漠。元池三都督府。

龍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護府於回紇部落。仍改名瀚海都護府。其舊瀚海都督府。移置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仍以磧為界。磧北諸蕃州。悉隸瀚海。磧南並隸雲中。

總章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

開元八年六月二十日敕。單于安北等大都護。親王遙領者。加副大都護一人。準從三品。總知府事。其副都護準正四品上。長史正五品上。司馬五品下。(天寶九載三月二十五日。靈州都督張齊丘上言。請於新築安北大都督護府建記聖德碑。許之。)

天寶四載十月。於單于都護府置金河縣。安北都護府置陰山縣。八載。於木剌山置橫塞軍城。及移安北大都護府於永清柵北築城。改橫山為天德軍。郭子儀仍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隴右兵馬使。

會昌五年七月。中書門下奏。塞北諸蕃。皆雲振武是單于故地。不可存其名號。以啟戎心。臣謹詳國史。武德四年。平突厥後。于振武置雲中都督。麟德元年。改為單于都護。聖曆元年。改為安北都護。開元八年。復為單于都護。其安北都護舊在天德。自貞觀二十一年在甘州。遷徒不定。今請改單于都護為安北都護。敕旨。從之。

靈州都督府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四日。西蕃沙缽羅葉護率眾歸附。以阿史德特建俟斤部落置皋蘭祁連二州。隸靈州都督府。至永徽元年廢。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六州。(時人謂之六州胡。)長安四年。合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州都督府。分六州為縣。開元十年。復分為魯。麗。契。塞四州。其年九月。朔方巡邊使兵部尚書張說。擒康願子於木盤山。詔令移河曲六州殘胡五萬餘口於許汝唐鄧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十八年。又置匡長二州。二十六年。以淮南所遷人戶卻回。復置宥州延恩。懷德。歸仁三縣。

鹹亨三年二月八日。移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於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於靈州之境。置安樂州以處之。

開元元年。復以九姓部落置皋蘭。燕然。燕山。雞田。奚鹿。燭龍等六州。並屬靈州。

至德元年七月。靈武郡改為靈武大都督府。

貞元九年七月。靈武節度副使杜希全。遷檢校右僕射靈鹽等州節度使。將赴鎮。獻體要八章。多所規諫。上深納之。乃作君臣箴以賜之。其詞曰。惟天惠人。惟辟奉天。從諫則聖。共治惟賢。皇建有極。駿命不易。總萬機以成務。齊六合之殊致。一心不能獨鑒。一目不能周視。敷求哲人。式序在位。於戲。君之任臣。必其一德。臣之事君。感恩正直。何啟沃之所宜。自古今而未得。良以讜言者逆耳。讒諛者伺側。故下情未通。而上聽已惑。俾夫忠言敗於凶慝。譬彼濟舟。烝徒楫之。亦有和羹。宰夫執之。孰雲治國。不自得師。覆車之軌。於其懲之。高由以下升。采由以白受。惟君不君。亦臣之咎。聞諸辛毗。牽裾魏後。則有禽息。恤忠碎首。勉思獻替。其平可否。勿謂無傷。自微而彰。勿謂何害。積小成大。事有隱而必見。令既出而焉悔。鼓鍾在宮。聲聞於外。浩然涉水。聲未有艾。將斧扆以虛心。期盡忠而納誨。在昔稷契。實佐舜禹。逮茲魏徵。佐我文祖。君臣協德。混一區宇。惟予寡昧。獲纘丕緒。臣哉鄰哉。爾翼爾輔。高秋始肅。我武惟揚。輒此禁衛。奠於大邦。戀闕方甚。嘉言乃昌。是規是諫。金玉其相。詞高理粹。入德知方。總彼千里。備於八章。宣父有言。起予者商。殷有盤銘。周有攲器。或戒以詞。或警以事。披圖演義。發於爾志。與金鏡而高懸。將座右而同置。人皆有初。鮮慎厥終。汝其夙夜。明保朕躬。無曰爾身在外。爾誠不通。善言之應。千里攸同。導彼遐俗。達於四聰。華夷仰德。時乃之風。戎狄既來。懷賢沖沖。唱予和汝。式示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