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



大中元年四月。御史台奏。伏以御史台臨制百司。糾繩不法。若事簡則風憲自肅。事煩則綱紀轉輕。至如婚田兩競。息利交關。凡所陳論。皆合先陳府縣。如屬諸軍諸使。亦合於本司披論。近日多便詣台論訴。煩褻既甚。為弊頗深。自今已後。伏請應有論理公私債負。及婚田兩競。且令於本司本州府論理。不得即詣台論訴。如有先進狀。及接宰相下狀送到台司勘。當審知先未經本司論理者。亦且請送本司。如已經本司論理不平。即任經台司論訴。台司推勘冤屈不虛。其本司本州元推官典。並請追赴台推勘。量事情輕重科斷。本推官若罪輕。即罰直書下考。稍重。即停任貶降。以此懲責。庶免曠官。臣今月三日。已於延英面奏。令臣將狀來。敕旨。依奏。

三年十一月。御史台奏。應三院御史新除授月限。伏以當司官三十餘員。朝廷舊例。月限守官。年勞考績。今監察御史。以二十五月為限。殿中侍御史十八月。侍御史十三月。所主公事。起自出使推劾諸色監。當經歷六察。糾繩官司。知左右巡使。監臨倉庫。四推鞫獄。兩彈舉事。皆無敗闕。方得轉遷。承前遠地除官。或三月五月。然始到京。所務逗遛。積延時月。年終考課。使系虛月。官事勞苦。並在舊人。侍御史周歲而遷。或到城欲及滿歲。監察二年為限。或在外有至半年。致此依違。曾無督責。臣請自今已後。應當司官除新授者。並請以上後系月。仍以上日在後者為新人。不更數虛月。不唯分月直之勞苦。抑亦促遠來之道途。又三館奏。請御史充職等。伏以台司三院御史。職在專臨。如系他曹。必有所紊。況推鞫公事。察視百司。無不急急。以副期限。倘或官留此地。志在異銜。固非便宜。實亦乖當。如書府或須奏請。南宮可輟郎官。兩館忽將闕人。北省自有遺補。事理至便。兼不曠官。伏乞聖慈。察臣當司公事系重。特敕中書門下。自此更不許三館奏取御史充職。兼見有者。亦乞落職放還。敕旨。依奏。

其年十二月。御史台奏。三院令史。準請刑部大理寺例。許七考放選。敕旨。出使及推制獄。減二年勞。余依奏。

四年。御史台奏。應文武常參官。本合朝日。及入合進朝不到。並連請假故。久闕朝參等。臣今月二十一日。延英面奏進止。以班行務在嚴肅。令臣切加提舉者。臣伏見元和元年。御史中丞武元衡奏。止於禮部兵部吏部尚書侍郎郎官等。選舉限內。久廢朝參。雖事在奉公。猶奏請釐革。近者以久絕提舉。稍涉因循。應文武常參官。多妄請假故。不妨人事。無廢宴遊。但務便安。有虧誠敬。以至上勞聖念。俾肅朝行。臣參憲司。親承睿旨。苟或避事。實虞曠官。臣請起自今以後。文武常參官等。除準式假及疾病灼然。為眾所知外。有以事故請假者。並望許臣舉察錄奏。其所陳假牌。請準舊例。每牒不過三日。每月不得再陳牒。如本合朝日。無故一不到。請準常條書罰。再不到。臣請倍罰。頻三朝不到。便請具名銜奏。聽進止。其進朝入合近例。全合赴班。一不到。準常條已倍書罰。頻兩朝不到。便請具名銜奏聞。所冀臣僚稍加惕厲。班列得以整齊。敕旨。依奏。

東都留台

舊制。中都留台官。自中丞已下。元額七員。中丞一員。侍御史一員。殿中侍御史二員。監察御史三員。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犯東都。殺留台御史中丞盧奕。(奕與留守李?。誓不避死。人吏奔散。奕在台獨居。為賊所執。與?同見害。弈臨難不苟免。居位。守死。太常謚曰貞烈。)

大曆十年。以檢校駕部郎中兼侍御史何運。出納使蔣沇。兼為御史中丞。仍東都留台。

十四年七月。以吏部郎中房宗偃。為御史中丞。仍東都留台。充東都畿汝觀察處置使。

建中二年六月。以檢校秘書少監。永平軍節度副使鄭叔則。為御史中丞。東都留台。充東都畿汝觀察處置使。

貞元十六年十二月。以給事中姚齊梧。為御史中丞。仍東都留台。

元和二年四月。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盧坦。為御史中丞。東都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