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



十三年三月。以權知御史中丞崔元略。為東都留台。自後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共主留台之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嘗備焉。

御史大夫

龍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為大司憲。鹹亨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復為御史大夫。至今不改。故事。侍御史以下。與大夫抗禮。光宅元年九月。韋思謙除右肅政大夫。遂坐受拜。或以為言。思謙曰。國之班列。自有等差。奈何姑息為事。其後監察又與之抗禮。至開元十八年。有敕申明。隔品致敬。其禮不改。至二十四年六月。李适之為大夫。又坐受拜。其後監察又與之抗禮。至今不改。故事。大夫與監察競為官政。略無承稟。至開元十四年。崔隱甫為大夫。一切督責之。事無大小。悉令諮決。稍有忤意。列上其罪。前後貶出者過半。群僚惕然。上常謂曰。卿為大夫。深副朕所委也。

會昌二年十二月。檢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奏狀。奉十一月二十八日敕中書門下奏。御史大夫。秦為上卿。漢為副相。又漢末復為大司空。與丞相俱為三公。掌邦國刑憲。肅政朝廷。其任至重。品秩殊峻。望準六尚書例。升為正三品。御史中丞為大夫之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為憲台之長。今九寺少卿。及秘書少監。以國子監司業。京兆尹。並府寺省監之貳。皆為四品。唯御史中丞官業雖重。品秩未崇。升為正四品下。為大夫之貳。令不隔品。亦與丞郎出入秩同。以重其任。緣關朝廷典制。須行之可久。必得博盡群議。詢謀僉同。望令兩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尚書省四品以上。太子太保太常卿參議聞奏者。伏以前代帝王。建官設位之制。互有沿革。升降廢置。蓋取於一時所宜。苟得其宜。則為當代之美。臣等伏據六典故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歷代之制。位不常定。至於刑憲之所倚。則古今之任不殊。今陛下方宏約法之道。俾增崇品秩。同秩丞郎。蓋千年一時之盛美也。臣等又據故事。御史大夫總朝廷刑憲。掌邦國紀綱。峻其秩位。亦計所宜。御史中丞。雖官貳大夫。與大夫多不並置。專席既稱獨坐。隔品豈合迭居。今命秩資升遷。實為允當。臣等參詳事理。眾議僉同。伏請著於典章。永為定製。敕旨。依奏。

御史中丞

隋以國諱。改中丞為治書侍御史。武德初。因隋舊制不改。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三日。避高宗諱。改為御史中丞。龍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為司憲大夫。鹹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為御史中丞。西台中丞同一廳。至開元二十一年。有制以賦余修百司廨宇。西台中丞裴寬。始以舊監察創置中丞東廳東台。二中丞亦同廳。開元二十一年十一月。大夫崔琳奏。割秘書省東北地。回改修造。二中丞遂各別廳。開元二十二年三月。置京畿採訪處。置使以中丞為之。自是不改。(其時。大夫是李尚隱。不充使。以中丞盧奐為之。至永泰元年以後。遂以大夫王翊。崔渙。李渙。崔寧。盧杞等為使。梁華故實。)

元和四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夷簡奏。京兆尹楊憑。前為江西觀察使。贓罪及他不法事。敕副御史台刑部尚書李墉。大理卿趙昌鞫問。貶憑賀州臨賀縣尉。又追捕憑前江西判官監察御史楊瑗。系在台。命大理少卿胡觥W笏駒蓖飫珊證。侍御史韋顗同推。初。夷簡自御史出官巡屬。憑頗疏縱。不顧接之。夷簡常切齒。又憑歸朝參。修第永寧里。廣蓄妓妾於永樂里。夷簡乘眾議。舉劾前事。及下獄。置對數日。未得其事。夷簡持之益急。上聞且貶焉。上即位。以法制臨下。夷簡首舉憑罪。故時議以為宜。然繩之太過。物論又譏其深切矣。

八年二月。僧鑒虛付京兆尹府。決重杖一頓處死。仍籍其財產。鑒虛在貞元中。以講說為事。斂用貨利。交權貴。為奸濫。事發。中外掌權者。更欲搖動之。有詔。初命釋其罪。時御史中丞薛存誠。不受詔。翌日。宣旨曰。吾要此僧。面詰其事。非赦之也。存誠又奏曰。鑒虛罪狀已具。陛下將召之。請先貶臣。然後可取。上嘉其有守。遂令杖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