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八十三



其年十一月敕。婚禮皆用誕馬。在禮經無其文。案周禮玉人有璋。諸侯以聘女。禮雲。玉以比德。今請駙馬加以璋。郡主婿加以璧。以代用馬。又其函書。出自近代。事無經據。請罷勿用。從之。

會昌元年十一月敕。婚娶家音樂。並公私局會花蠟。並宜禁斷。

租稅上

舊制。凡賦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役。四曰雜徭。(開元二十三年敕。以為今天下無事。百姓徭役。務從減省。遂減諸司色役一十二萬二百九十四人。)

武德二年二月十四日制。每丁租二石。絹二丈。綿三兩。自茲以外。不得橫有調斂。

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始定均田賦稅。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為世業。余以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授之。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每丁歲入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通正役不過五十日。若夷獠之戶。皆從半稅。凡水旱蟲傷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曰。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惟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纔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雖每有恩詔。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廢。自然須人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百姓頗有嗟怨之言。以為陛下不存養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之服飾。議者皆不以心儉。陛下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而猶如此。而皇太於生長深宮。不更外事。萬歲之後。固聖心所當憂也。凡修政教。當修之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也。故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皆不知其身之失。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而幽厲亦笑殷紂之滅。京房雲。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此言不可不誡也。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纔得一斗粟。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憂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怨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餘石。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憂憐之。鹹有怨言。以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已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室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則王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眾。但積貯者。固是有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豈人勞而強斂之。更以資寇。積之無益也。然儉以息人。貞觀之初。陛下以躬為之。故今行之不難也。若人既勞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國被水旱之災。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因之以竊發。則有不可測之事矣。以陛下之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返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永淳元年。太常博士裴守真上表曰。夫谷帛者。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一夫之耕。纔兼數口。一婦之織。不贍一家。賦調所資。軍國之急。煩徭細役。並出其中。黠吏因公以貪求。豪強恃私而逼掠。以此取濟。民無以堪。又以征戍闊遠。土木興作。丁匠疲於往來。餉饋勞於轉運。微有水旱。道路遑遑。豈不以課稅殷繁。素無儲積故也。夫大府積天下之財。而國用有缺。少府聚天下之伎。而造作不息。司農治天下之粟。而倉庾不充。太僕掌天下之馬。而中廄不足。此數司者。役人有萬數。費損無限極。調廣人竭。用多獻少。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

開元八年正月二十日敕。頃者。以庸調無憑。好惡須準。故遣作樣。以頒諸州。令其好不得過精。惡不得至濫。任土作貢。防源斯在。而諸州送物。作巧生端。苟欲副於斤兩。遂則加其丈尺。至有五丈為匹者。理甚不然。闊一尺八寸。長四丈。同文共軌。其事久行。立樣之時。亦載此數。若求兩而加尺。甚暮四而朝三。宜令所司簡閱。有逾於比年常例。丈尺過多。奏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