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八十三



十六年七月敕。諸州租及地稅等。宜令州縣長吏專勾當。依限征納訖。具所納數。及征官名品申省。如征納違限。及檢覆不實。所由官並先與替。仍準法科懲。

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敕。定戶之時。百姓非商戶。郭外居宅。及每丁一牛。不得將入貨財數。其雜匠及幕士。並諸色同類有番役。合免徵行者。一戶之內。四丁已上。任此色役。不得過兩人。三丁已上。不得過一人。

其年七月十八日敕。自今已後。京兆府關內諸州。應徵庸調及資課。並限十月三日畢至。天寶三載三月二十五日赦文。每載庸調。八月徵收。農功未畢。恐難濟辦。自今已後。延至九月三十日為限。

二十五年三月三日敕。關輔庸調。所稅非少。既寡蠶桑。皆資菽粟。常賤糶貴買。損費逾深。又江淮苦變造之勞。河路增轉輸之弊。每計其運腳。數倍加錢。今歲屬和平。庶物穰賤。南畝有十千之獲。京師同水火之饒。均其餘以減遠費。順其便使農無傷。自今已後。關內諸州庸調資課。並宜準時價變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遠處。不可運送者。宜所在收貯。便充隨近軍糧。其河南河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絹。以代關中調課。所司仍明為條件。稱朕意焉。

二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敕。自今已後。應緣納物。或有濫惡者。更不征折估。但明為殿最。責在所由者。請準二十七年二月七日赦。起請條析處分。

天寶元年正月一日赦文。如聞百姓之內。有戶高丁多。苟為規避。父母現在。乃別籍異居。宜令州縣勘會。其一家之中。有十丁已上者。放兩丁征行賦役。五丁已上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風教。其侍丁孝假。與免差科。

九載十二月敕。自今已後。天下兩稅。其諸色輸納官典。受一錢已上。並同枉法贓論。官人先解見任。典正等先決四十。委採訪使巡察。若不能舉按者。採訪使別有處分。

廣德元年七月十一日制。一戶之中。有三丁。放一丁。庸調地稅依舊。

大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天下及王公已下。自今已後。宜準度支長行旨條。每年稅錢。上上戶四千文。上中戶三千五百文。上下戶三千文。中上戶二千五百文。中中戶二千文。中下戶一千五百文。下上戶一千文。下中戶七百文。下下戶五百文。其現任官一品。準上上戶稅。九品準下下戶稅。余品並準依此戶等稅。若一戶數處任官。亦每處依品納稅。其內外官。仍據正員及占額內闕者稅。其試及同正員文武官。不在稅限。其百姓有邸店行鋪及爐冶。應準式合加本戶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勘責征納。其寄莊戶。準舊例從八等戶稅。寄住戶從九等戶稅。比類百姓。事恐不均。宜各遞加一等稅。其諸色浮客及權時寄住戶等。無問有官無官。亦所在為兩等收稅。稍殷有者。準八等戶稅。余準九等戶稅。如數處有莊田。亦每處納稅。諸道將士莊田。既緣防禦勤勞。不可同百姓例。並一切從九等輸稅。

八年正月二十五日敕。青苗地額錢。天下每畝率十五文。以京師煩劇。先加至三十文。自今已後。宜準諸州每畝十五文。

十四年五月。內莊宅使奏。州府沒入之田。有租萬四千餘斛。官中主之為?費。上令分給所在。以為軍儲。

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宜委黜陟使與觀察使及刺史轉運所由。計百姓及客戶。約丁產。定等第。均率作。年支兩稅。如當處土風不便。更立一限。其比來征科色自。一切停罷。至二月十一日起請條請。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徵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併入兩稅。州縣常存丁額。準式申報。其應科斛斗。請據大曆十四年見佃青苗地額均稅。夏稅六月內納畢。秋稅十一月內納畢。其黜陟使每道定稅訖。具當州府應稅都數。及征納期限。並支留合送等錢物斛斗。分析聞奏。並報度支。金部。倉部。比部。其月。大赦天下。遣黜陟使觀風俗。仍與觀察使刺史計人產等級為兩稅法。此外斂者。以枉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