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八十三



五年正月。度支奏。諸州府見錢。準敕宜於管內州據都征錢數。逐貫均配。其先不征見錢州郡。不在分配限。都配定一州見錢數。任刺史看百姓穩便處置。其敕文不加減者。即準州府所申為定額。如於敕額見錢外。輒擅配一錢。及納物不依送省中估。刺史縣令錄事參軍。請與節級科貶。

六年二月制。編戶之徵。既有藝極。字甿之要。當恤有無。苟征斂之不時。則困弊之無日。近緣諸州送使錢物。回充上供。合送使司。又立程限。所以每至歲首。給用無資。不免量抽夏稅。新陳未接。營辦尤難。委觀察使且以供軍錢。方圓借使。輒不得量抽百姓。夏貢有差。先乎任土。周幣殊等。實在便民。近日所征布帛。並先定物樣。一例作中估受納。精粗不等。退換者多。轉將貨賣。皆致損折。其諸道留使留州錢數內絹帛等。但得有用處。隨其高下約中估物價優饒與納。則私無棄物。官靡逋財。其所納見錢。仍許五分之中。量征二分。餘三分兼納實估匹段。先是。天下百姓輸賦於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自建中初定稅。時貨重錢輕。是後貨輕錢重。齊人所出。固已倍其初征矣。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及裴?為相。奏請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後許征於支郡。其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故疲民稍息肩。

其年六月。令京兆府。其兩稅宜以粟麥絲絹等折納。

十一年六月。京兆府奏。今年諸縣夏稅。折納綾絹絁綢絲綿等。並請依本縣時價。祇定上中二等。每匹加饒二百文。綿每兩加饒二十文。其下等物。不在納限。小戶本錢不足。任納絲綿斛。須是本戶。如非本戶。輒合集錢買成匹段代納者。所由決十五。枷項令眾。敕旨。依奏。

十四年二月敕。如聞諸道州府長吏等。或有本任得替後。遂於當處買百姓莊園舍宅。或因替代情弊。便破定正額兩稅。不出差科。今後有此色。並勒依元額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