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四 職官十六



正議大夫、通議大夫,皆隋置散官,蓋取秦大夫掌論議之義。大唐並因之。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論議。漢因之。(哀帝初立,御史大夫王嘉奏曰:"蘇令發起為盜,欲遣大夫使,時見大夫無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為諫大夫,遣之。今諸大夫有材者甚少,宜預畜養也。")後漢置二十人。(後漢張湛字子孝,拜太中大夫,居中東門候舍,故人號為中東門君。又隗囂廣置職位,以自尊高。鄭興止之,曰:"夫太中大夫、使持節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當制也。"胡廣云:"諫議、光祿、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禮皆為天子之下大夫,列國之上卿。")魏以來無員。晉視中丞、吏部,絳朝服,進賢一梁冠,介幘。泰始末,詔除王覽為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梁、北齊皆有,大唐亦有之。

中大夫,秦官。漢武改為光祿大夫。自後無聞。北齊有之,大唐又置之。(龍朔二年七月制,諸王承嫡封郡王者,出身從四品下敘。)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漢因之,後置三十人。(漢官曰:"光武中興置。")魏晉無員。齊梁視黃門侍郎,品服冠幘與太中同。陳亦有之,大唐又置之。

朝議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漢諸大夫得上奉朝議為名。大唐因之。

朝請大夫,隋置散官,取漢將軍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進奉朝請之義。大唐因之。(龍朔制,諸王眾子封郡公者,出身從五品上敘。)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正議以下,今並為文散官。

朝議郎、承議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顯慶五年八月制,郡公出身正六品下敘。)

通議郎,隋置散官。(隋文帝於吏部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上。上階為郎,下階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監檢。至煬帝皆罷。)大唐改通議為奉議郎。(顯慶制,縣公出身從六品上敘。)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蓋采晉宋以來諸官皆有通直,謂官高下而通為宿直者也,因此為名。大唐因之。

朝請郎,隋置散官。蓋采晉、宋、齊、梁、陳並有奉朝請員為名。大唐因之。(顯慶制,侯出身正七品上敘。)

宣德郎、朝散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顯慶制,伯出身正七品下敘,子出身從七品上敘。)

游騎尉,隋置散官。大唐改為宣義郎。蓋取梁宣義將軍之名。(顯慶制,男出身從七品下敘。)

給事郎,徵事郎、承奉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承務郎,大唐置,蓋因隋尚書省二十四司承務郎之名也。

儒林郎,隋置散官,蓋取前史儒林傳之義。大唐因之。

登仕郎,大唐置。

文林郎,隋置散官,蓋取北齊文林館徵文學之士以充之義。大唐因之。

將仕郎,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朝議郎以下,今並為文散官。(其散官,自五品依本品衣服而無祿俸,不朝會。自六品以下,黃衣執笏,於尚書省分番上下。兩番以上,即便隨番許揀,通時務者始得參選。武德令:職事高者解散官欠一階不至者為兼,職事卑者不解散官。貞觀十一年改令,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卑者為行。其欠一階依舊為兼,與當階者皆解散官。官階相當,無行無守。其子孫用蔭,皆依散官。其後類例紛錯,難可悉舉。乾封元年正月制,內外官九品以上加一階,七品以上加二階,八品以下更加勛轉。乾封以前未有泛階,應入三品,皆以恩舊特拜。入五品者多因選敘,計階至朝散大夫以上,奏取進止。每年量多少進敘,餘依本品授官。若滿三計至,即一切聽入。乾封以後,始有泛階入五品、三品。)

武散官

○驃騎將軍

漢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光武中興,以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蒼為驃騎輔政,開東閤,延英雄。及蒼歸國,有驃騎時吏丁牧、周栩,以蒼敬賢下士,不忍去之,遂為王家大夫,數十年事祖及孫,帝聞褒美之。)數年復罷。(其官屬附見大將軍後。)魏、晉、齊並有之。梁雜號中亦有。陳後主以蕭摩訶為侍中、驃騎大將軍,加左光祿大夫,特開黃閤,施行馬,聽事寢堂置鴟尾,如三公制。後魏初,加大則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則在都督中外諸軍下。後周亦有之。隋開皇中,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將軍各二人。十七年,頒銅獸符於驃騎、車騎府。煬帝改驃騎為鷹揚郎將,改車騎為鷹揚副郎將。大唐復改為車騎、驃騎,其制如開皇而益復微矣。故武德元年詔,以軍頭為驃騎將軍,軍副為車騎將軍。(又詔太子諸率府,各置驃騎將軍五員,車騎將軍十員。)後皆省之。顯慶元年,乃復置驃騎大將軍,為武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