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四 職官十六



武騎尉、屯騎尉、驍騎尉、游騎尉、飛騎尉、旅騎尉、雲騎尉、羽騎尉、建節尉、奮武尉、宣惠尉、綏德尉、懷仁尉、守義尉、奉誠尉、立信尉,都十六尉,並隋置,以為武散官。

昭武、振威、致果、翊衛、宣節、禦侮、仁勇、倍戎八校尉,各有副尉,並大唐采前代諸校尉以下舊名置。自鎮軍將軍以下為武散官。

勛官

上柱國、柱國,皆楚之寵官。楚懷王使柱國昭陽將兵攻齊。陳軫問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是也。(陳勝為王,蔡賜為上柱國。)歷代無聞。至後魏孝莊,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為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及榮敗後,天柱及柱國將軍官遂廢。(天柱之名,尊崇莫二。昔王莽末,劉伯升起兵,自號柱天大將軍。而梁末侯景克建業後,亦自為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至大統中,始以宇文泰為之。其後功參佐命、聲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宇文泰、元欣、隴西公諱、李弼、獨孤信、趙貴、于謹、侯莫陳崇。)時宇文泰任總百揆,督中外軍事。元欣以魏氏懿戚,從容禁闥而已。其餘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凡十二大將軍。當時榮盛,莫以為比。其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其後功臣位至柱國者眾矣,鹹是散秩,無復統御也。後周建德四年,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置上柱國、柱國,以酬勳勞,並為散官,實不理事。(楊玄感以父素軍功位至柱國,與其父俱為第二品,朝會則齊列,後文帝乃命玄感降一等也。)大唐改為上柱國及柱國。

秦有護軍都尉,漢因之。高帝時,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然則復以都尉為中尉。(陳平為護軍中尉,人讒之曰:"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武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於時復為都尉矣。(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初,韓安國以護軍將軍擊匈奴,趙充國以大將軍都尉擊武都也。)漢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護軍,隸將軍幕府,非漢朝列職。魏武帝為丞相,以韓浩為護軍,史奐為領軍,亦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矣。(歷代史籍皆雲護軍將軍主武官選,則領軍無主選之文。唯陶藻職官要錄雲"領軍將軍主武官選舉",而護軍不言主選。又引曹昭叔述孝詩敘曰:"餘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以此為證。今按:漢高帝初,以陳平為護軍中尉,令已主武官選矣,故平有受金之讒。又魏略云:"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故蔣濟為護軍,時有謠曰:'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司馬宣王與濟善,聞此聲以問濟,濟無以解之。及夏侯玄代濟,故不能止絕人事。及晉景帝代玄為中護軍,整頓法分,人莫敢犯者。"又王隱晉書曰:"景帝為中護軍,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又晉起居注云:"武帝詔曰'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遂以羊琇為之。"宋志又雲主武官選。按此,則護軍主選明矣。而陶藻所言領軍主選及昭叔之敘者,當因省並之際,為一之權宜,非歷代之恆制。)元帝永昌元年,省護軍並領軍。明帝太寧二年復置。魏晉江右領護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置營,總管二衛、驍騎、材官諸營,護軍猶別有營也。(周顗、庾亮、王羲之、謝安、王彪之等並為護軍。)宋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領、護資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其官屬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五官,受命出征則置參軍。)齊、梁、陳並有之。北齊護軍府統四中郎將,皆置佐史。隋煬帝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副將軍,將軍無則一人攝。尋改護軍為虎賁郎將。大唐采前代舊名,置上護軍、護軍。

輕車將軍,漢武帝置,以公孫賀為之。又有輕車校尉。梁、陳、後魏、北齊亦有輕車將軍。大唐采舊名,置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