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一 職官十三



魏黃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庶子為鄉侯,公之庶子為亭伯。其後定製,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又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關外侯爵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自關內侯皆不食租,虛封爵。

自魏始而有保、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中尉、大農、文學、友、謁者大夫、諸雜署令、丞。公主有家令、仆、丞、行夜督郵。王太妃有家令、仆、丞。

晉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晉令曰:"有開國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伯、子、男及鄉、亭、關中、關內外等侯之爵。")唯安平郡公孚邑萬戶,制度如魏諸王。其餘縣公,邑千八百戶,地方七十五里。大國侯,邑千六百戶,地方七十里。次國侯,邑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里。大國伯,邑千二百戶,地方六十里。次國伯,邑千戶,地方五十里。大國子,邑八百戶,地方五十里。次國子,邑六百戶,地方四十里。男,邑四百戶,地方四十里。

武帝受禪之初,泰始元年,封建子弟為王二十餘人,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邑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國,宮於京師。罷五等之制。公侯,邑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以上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為小國。初雖有封國,而王公皆在京都。

鹹寧三年,詔徙諸王公皆歸國。(時楊珧、荀勖以齊王攸有時名,懼惠帝有後難,乃追故司空裴秀立封建之旨,遂詔王公悉令歸國。)更制戶邑,皆中尉領兵。其平原、汝南、琅琊、扶風、齊為大國,梁、趙、樂安、燕、安平、義陽為次國,其餘為小國,皆制所近縣益滿萬戶。又為郡公制度如小國王,亦中尉領兵。郡侯如不滿五千戶王,置一軍,千一百人,亦中尉領之。於時唯特增魯國公戶邑,追進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為郡公,鉅平侯羊祜為南城郡侯。又南宮王承、隨王萬各於泰始中封為縣王,邑千戶,至是改正縣王增邑為三千戶,制度如郡侯,亦置一軍。自此非皇子不得為王,而諸王之支庶,皆皇家之近屬至親,亦各以土推恩受封。其大國、次國,始封王之支子為公,承封王之支子為侯,繼承封王之支子為伯。小國五千戶以上,始封王之支子為子,不滿五千戶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皆為男,非此皆不得封。其公之制度如五千戶國,侯之制度如不滿五千戶國,亦置一軍千人,中尉領之。伯子男以下各有差,而不置軍。大國始封之孫罷下軍,曾孫又罷上軍,次國始封之孫亦罷下軍。其餘皆以一軍為常。大國中軍二千人,上下軍各千五百人。次國上軍二千人,下軍千人。其未之國者,大國置守士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郡侯、縣公亦如小國制度。既行,所增徙各如本奏。(既遣就國,而諸公皆戀京師,涕泣而去。及吳平後,齊王攸遂之國。)凡名山大澤不以封。鹽鐵金銀銅錫,始平之竹園,別都宮室園囿,皆不為屬國。其仕在天朝者,與之國同,皆自選其文武官。(晉齊王攸國相上長史缺,典書令請求差選。攸下令曰:"官人敘才,皆朝廷之事,非國所宜裁也。其令自上請之。"又當時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乃表租秩足自供,遂求絕之。)諸入作卿士而其世子年已壯者,皆遣蒞國。其王公侯以下,茅社符璽,車旗命服,一如泰始故事。凡王,金印龜紐,練朱綬,遠遊三梁冠,絳紗朝服,佩山玄玉。(開國郡公、縣公,金章皂朱紱綬,郡侯青朱綬,同進賢三梁冠,絳朝服,佩山玄玉。開國縣侯、伯、子、男,金章朱墨綬,冠玉亦同。)

初武帝踐祚,封宣帝子伷為東莞郡王,始置二卿。

侯以下置官屬,隨國大小無定製。諸侯並三分食一。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始置九分食一。(元帝以西陽王羨屬尊,元會特為設床。明帝以羨皇室元老,特為之拜。成帝詔羨依安平獻王孚故事,設床帳於殿上,帝親迎拜。)王國有傅、(傅即師也,以景帝諱故曰傅。武帝初置,亦謂之師。山公啟事曰:"王楙為燕王師。")友、(武帝初置一人,蓋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典書令丞、(掌國教令。職官錄曰:"漢制本曰尚書,改為持書,國諱又改為典書。至晉武置典書令。")文學、(一人。)郎中令、中尉、大農、(此為三卿。)左右常侍、(大國各二人,次國各一人,掌贊相獻替。)內史、(改太守為內史。又晉書曰:"改國相為內史。")將軍、(大國上中下軍三將軍,次國上下二軍,將軍各一人,小國上軍而已。)典祠、典衛、學官令、治書中尉、司馬、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府等。其後省相及仆,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初,晉文帝輔魏政,阮籍常言於帝曰:"平生曾游東平,樂其風土。"即拜為東平相。籍乘驢到郡,壞府舍屏障,使內外相通,法令清簡,旬日而還。)公侯以下國官屬遞減。(晉書曰:"詔以壽光公鄭沖及朗陵公何曾國皆置郎中令。"又曰:"元帝初渡江即晉王位,諸參軍、奉車都尉、掾屬者百餘人,時人謂之百六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