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一 職官十三



皇弟、皇子府置師、長史、司馬、從事中郎、諮議參軍、友、掾屬、記室等官。其嗣王、藩王府,則遞減之。王國置郎中令、將軍、常侍、典祠令、舍人等官。其嗣王、藩王,則遞減其員。(諸王公參佐等官,仍為清濁,或為選司補用,亦有府牒拜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隨意。在府之日,唯賓游宴賞,時復循參,更無餘事。若隨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預催督。若其驅使,便有職務。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氣類者,惟利是求,暴物亂政,皆此之類。)

後魏道武皇始元年,始封五等。至天賜元年,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之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勛者封王。皇族及始藩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百有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其後復加伯男焉。

孝文太和十八年詔:"凡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舊制,諸鎮將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貢獻而得假爵者,皆得世襲。延興二年,詔革此類,不得世襲。又舊制,諸以勛賜官爵者,子孫世襲並襲軍號。後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襲爵而已。

凡公主皆嫁於賓附之國;朝臣子弟,雖名族美彥,不得尚焉。(後魏道武帝因見漢書婁敬說高帝,欲以魯元公主妻匈奴,良久,故立此制。又江陽王女卒,靈太后詔贈鄉主。)

諸王侯亦各有師、友、文學、侍郎、掾屬、舍人等官。(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修之門,鹹陽王禧乃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孝文所責。)公主有家令丞。(高平公主薨,欲使公主家令居廬制服。太常博士常景曰:"婦人無專國之理。婦人為君,男子為臣,古禮所不載,則家令不得純臣,公主不得為正君,明矣。"乃寢。)

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之調,盡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一。王置師一人,餘官大抵與晉、宋、梁制不異。公主則置家令、丞等官。

後周制封爵,郡縣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者,皆加開國。授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者,並加使持節大都督。皇弟、皇子置友及學士等員外,餘吏闕聞。

隋開皇中,制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樊子蓋進爵封為濟公,言其公濟天下,特為立名,無此郡國。)至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

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及大長公主、長公主皆置官屬。親王置師、友、文學、長史、司馬、諮議掾、主簿、錄事、功曹、記室、戶倉兵騎法士等曹參軍、東西閣祭酒參軍事、典簽等員。嗣王則無師、友。(諸王公以下置官屬,各遞減。)煬帝更名王府參軍為諸司書佐,屬參軍則直以屬為名,改國令為家令,餘以國為名者皆去之。

諸公主各置家令、丞、主簿、謁者、舍人等員,郡主唯無主簿。

大唐高祖初受禪,以天下未定,廣封宗室從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為郡王。

太宗即位,問侍臣曰:"遍封宗子,於天下便乎?"尚書右僕射封德彝對曰:"不便。歷觀往古封王者,今日最多。兩漢以降,惟封帝子及親兄弟。若宗室疏遠者,非有大功如周之郇、滕,漢之賈、澤,並不得濫叨名器,所以別親疏也。先朝敦睦九族,一切封王,爵命既崇,多給力役,蓋以天下為私,殊非至公馭物之道也。"太宗然之,曰:"理天下本為百姓,非欲勞百姓以養己之親也。"於是率以屬疏降爵,惟有功者數人得王,餘並封縣公。

貞觀二年十二月,太宗謂公卿,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尚書右僕射、宋國公蕭瑀對曰:"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不封建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參建藩屏,年逾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始議列土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