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樓》第四十八回 訴冤情賢臣應夢 甘淡泊故後安貧


連稱:“不敢當,為臣理當報效君恩。”太后道:“包卿,快些請起。”包爺道:
“謝娘娘千歲。”起來立著,細看娘娘髮髻蓬蓬,衣衫檻褸,實覺傷心。丟下龍樓
鳳閣,御苑王宮,破窯落難十餘年,幸得孤兒孝養,實乃聖上救母恩人。
慢說包公思想,眾排軍驚駭,窯外觀看眾民也交頭接耳,都稱奇異。再不想這
求乞婦人,是一位當今的國母。一人言道:“曾記前十載到門討食,孩兒尚幼,哭
哭哀哀,被我痛罵方才走去。早知他是當今太后,也不該如此輕慢他,果然海水可
量,人不可量。”眾人聽了,皆是嘆息,這且不表。
此時來了眾文武官,將閒人逐散,不許羅唣。只見破窯門首立著包大人,眾官
員都來參見,說道:“太后娘娘破窯落難,卑職等實出於不知,罪咎難逃。”包公
冷笑道:“老夫道經此地,即知太后在此,可怪你們在此為官,全然不知。少不得
回朝,奏聞聖上,追究起來,你們官職可做得安穩么?”眾官員皆躬身懇道:“大
人,格外開恩,卑職等不知太后落難,實有失察之罪,求大人海量姑寬。”包公閃
過一旁道:“你等到此,理該朝見太后。”眾官應諾,即於窯門外,文東武西通名
道職,三呼千歲朝見。海壽遠遠瞧見,叫道:“母親,外廂許多官員在此叩見。”
婦人道:“叫他們回衙門理事,不必在此伺候。”郭海壽踱出道:“眾位老爺,聽
我家母吩咐,各請回衙辦事,不必在此叩禮。”眾官員雖聽如此說,卻不敢動身,
共啟包公道:“卑職等方才奉命,已差人速辦雅室,挑選丫環,預備朝服。”包公
道:“如此才是!”忙進內道:“臣包拯啟稟娘娘。”太后道:“有甚商量?”包
公道:“臣為國家大事,即要還朝速辦,故拋下賑饑公務回朝。不想偶遇娘娘一段
大冤,更不能耽擱,已著地方官好生安頓娘娘,臣即別駕,還望娘娘勿得見怪。臣
回朝奏明萬歲,理明此事,即排駕來迎請了。祈娘娘且放寬懷,屈居幾天。”太后
道:“我久居破窯,何用奢華?且本地官員政務太繁,有煩包卿傳知眾官,一概俱
免,日中不必到來。”包公辭出窯門,傳諭眾官道:“太后吩咐日中朝見問安,一
概俱免,以省煩勞。此皆太后仁慈體恤之意,但鳳凰豈可棲於荒草之地?方才我言
必當依辦。”眾官連連共諾。包公言罷,即吩咐起程,眾官相送,眾差役一路喝道
而去。
不表包公回朝,當有眾官見包公已去,不敢進窯門,只在門外侍候。少刻,有
幾位夫人各帶婢女進內朝見請安,請娘娘沐浴更衣。豈知太后也不沐浴,也不更衣,
說道:“在窯中居住十餘載,已經慣了,不必你們費心,各自請回。”眾夫人俱覺
不安,那知太后執性如山,眾夫人只得退出。又有承辦役人,稟道:“眾位老爺,
已經覓了雅室一所,可權為宮院。”豈知太后又說:“破窯久住,不勞眾官多請,
且各回衙。”眾官再三懇求,太后只是不允,眾官無奈,只得於破窯前後,立刻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