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樓》第五十三回 孫兵部領旨查庫 包待制驚主伸冤


身母,安樂宮中劉太后,是寡人正嫡母。包卿妄言寡人無母,也該有罪。”包公道:
“國母本有,只是不見了陛下生身國母。狄太后只生得潞花藩王。他並非陛下生身
母,只可憐生母遠隔別方。”嘉祐王駭然,忙道:“包卿,你出言不明,令朕難以
推測。既然明知寡人生身之母,何妨直說,緣何吞吞吐吐,欺侮寡人?”包公道:
“只今郭槐老太監未知現在那宮?”君王道:“若問內監郭槐,現在永安宮靜養,
卿何以問及於他?”包公道:“陛下要知生身國母,須召郭槐問他,便明白了。”
天子聽了,愈覺離奇,想道:包拯說話蹊蹺,料此大事他斷非無中生有。又思道:
南清宮狄母后,既非寡人生身,如何又冒認寡人為子,此事叫寡人難以推測。他又
言郭槐內監得知,只有宣召郭槐來問明緣故。即傳知內侍往永安宮宣召郭槐去了。
天子又問:“包卿,既知此段情由,也須細細奏知根底。”包公道:“陛下,
臣若奏出情由,即鐵石肝腸也令他墮淚。可憐陛下生身國母,屈居破窯,衣衫襤褸,
垢面蓬頭,乞度光陰將二十載,苦得雙目失明。陛下身登九五,娘為乞丐,尊為天
子,尚且孝養有虧,自然朝綱不立,屢出奸臣亂法。”嘉祐王聽了包公之言,色變
神惶,叫道:“包卿,破窯之婦,你曾目擊否?”包公道:“臣若非目見查明,焉
肯妄奏,以誣陛下?”天子道:“如此可細細奏明。”包公即將道經陳橋,被風吹
落帽,疑有冤屈,因命役人捕風捉影,至郭海壽請去告狀,當日太后將十八載被屈
破窯,長短情由,盡皆吐露等事一一奏明。並道:“太后言非臣不能代為伸冤。臣
當時驚駭不小,不意拿落帽風,拿來此天大冤情,實乃千古奇案。臣思前十八年,
臣官升開封府二載,尚未得預朝政,即火焚內官,臣亦不得而知。因此將信將疑,
故又反潔他既知太子,即今現在那方?他自言,得寇宮女交陳琳送往八王府中,後
聞養成長大,接位江山,當今天子即是吾親產太子。當時臣一再盤潔,他有何為證。
他說,掌上印紋是‘山河’,足下有‘社稷’二字,回朝究問郭槐,可明十八年前
冤抑。陛下請想,兒登九五之尊,享天下臣民之福,豈知生身母屈身卑賤苦楚之境,
聞者如不傷心,非孝!見者如不惻然,非仁!若非郭海壽代養行孝,李娘娘早已命
喪黃泉,身負沉冤,終難大白了。”

君王聞此奏言,嚇得手足如冰,呆呆坐在龍位,口也難開。兩旁文武官員,目
定口呆,暗暗稱奇,未明真假。內有幾位大人想道:“十八年前,我們還未進位公
卿。”有國丈想道:只怕是非涉及老夫,原來是朝廷內事很由,不於我事,我即心
安了。
慢言殿上君臣語,先說瞞天昧法人。那郭槐乃劉太后得用之人,是以仁宗即位,
太后即傳旨當今,加賜九錫。時年已八旬,奉旨在永安宮靜養,隨侍太監十六名,
受享納福,其樂無窮。仗著太后娘娘勢力,人人趨奉,倘或官娥太監服侍不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