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令之,長溪人。肅宗亦以舊恩召,而令之已前卒。

秦系,字公緒,越州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不就。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餘章,俗傳東晉時所植,繫結廬其上,穴石為研,注《老子》,彌年不出。刺史薛播數往見之,歲時致羊酒,而系未嘗至城門。姜公輔之謫,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築室與相近,忘流落之苦。公輔卒,妻子在遠,係為葬山下。張建封聞系之不可致,請就加校書郎。

與劉長卿善,以詩相贈答。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其後東度秣陵,年八十餘卒。南安人思之,為立於亭,號其山為高士峰雲。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父游朝,通莊、列二子書,為《象罔》、《白馬證》諸篇佐其說。母夢楓生腹上而產志和。十六擢明經,以策乾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賜名。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有韋詣者,為撰《內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豹席棕屩,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縣令使浚渠,執畚無忤色。嘗欲以大布制裘,嫂為躬績織,及成,衣之,雖暑不解。

觀察使陳少游往見,為終日留,表其居曰玄真坊。以門隘,為買地大其閎,號回軒巷。先是門阻流水,無梁,少游為構之,人號大夫橋。帝嘗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號漁童、樵青。

陸羽常問:"孰為往來者?"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別也,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值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辯捷類如此。

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嘗撰《漁歌》,憲宗圖真求其歌,不能致。李德裕稱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雲。

孫述睿,越州山陰人。梁侍中休源八世孫。高祖德紹,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太宗,賊平,執登汜水樓,責曰:"爾以檄謗我云何?"對曰:"犬吠非其主。"帝怒曰:"賊乃主邪?"命壯士捽殞樓下。曾祖昌寓,字廣成,貞觀中對策高第,歷魏州司馬,有治狀,帝為不置刺史。為政三年,璽書褒美,進膳部郎中。祖祖舜,字奉先,為監察御史,以累下除成武令,雉馴於廷。

述睿少與兄充符、弟克讓篤孝,已孤,偕隱嵩山。而述睿資嗜學。大曆中,劉晏薦於代宗,以太常寺協律郎召,擢累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述睿每一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以為常。

德宗立,拜諫議大夫,命河南尹趙惠伯齎詔書束帛,備禮敦遣。既至,對別殿,賜第宅,給廄馬,兼皇太子侍讀。固辭,弗許。久乃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重次《地理志》,本末最詳。性退讓,未始忤物,雖親朋燕集,至嚴默終日,人皆畏之。與令狐峘同職,峘數抵侮,然卒不校也,時稱長者。

貞元四年,帝念平涼之難尤惻怛,以述睿精愨而誠,故遣持祠具稱詔臨祭。又以疾乞解,久乃許,以太子賓客還鄉,賜帛五十匹、衣一襲。故事,致仕不給公馹,帝特命給焉。卒,年七十一,贈工部尚書。

子敏行,字至之。元和初,擢進士第。岳鄂呂元膺表在節度府,元膺徙東都、河中,輒隨府遷。入拜右拾遺,四遷司勛郎中、集賢殿學士、諫議大夫。李絳遇害,事本監軍楊叔元,時無敢言,敏行上書極論之,叔元乃得罪。以名臣子,少修潔,及仕宦,能交當時豪俊,有名一時,而雅操不逮父矣。卒,年三十九,贈工部侍郎。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諸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