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原州平涼郡,中都督府,望。廣德元年沒吐蕃,節度使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台之百里城。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大中三年收復關、隴,歸治平高。廣明後復沒吐蕃,又僑治臨涇。土貢:氈、覆鞍氈、龍鬚席。戶七千三百四十九,口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縣二:(有府二,曰彭陽、安善。)平高,(望。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峽關。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等關,並木峽、大盤為七關。又南有瓦亭故關。)百泉。(上)。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廣明元年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涇原節度使張鈞表置。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縣,又不列上、中、下之第。縣一。平涼。(上。廣德元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及為行渭州,其民皆州自領之。西南隴山有六盤關;有銀,有銅,有鐵;西北五里有吐蕃會盟壇,貞元三年築。)

武州,中。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中和四年僑治潘原。縣一:蕭關。(中。貞觀六年以突厥降戶置緣州,治平高之他樓城。高宗置他樓縣,隸原州,神龍元年省,置蕭關縣。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後沒吐蕃。)

寧州彭原郡,望。本北地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五色覆鞍氈、龍鬚席、芫青、亭長、庵袴、假蘇。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七。縣五:(有府十一,曰彭池、高望、靜難、驎寶、天固、蒲川、東原、三會、大延、和泉、永寧。)定安,(望。義寧二年析置歸義縣,貞觀十七年省入定平。有定安故關。)真寧,(緊。本羅川。有要冊湫。天寶元年獲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襄樂,(緊。)彭原,(緊。武德元年以縣置彭州,二年析置豐義縣。貞觀元年州廢,以彭原、豐義來屬。開元八年以豐義隸涇州,尋復還屬,唐末省。)定平。(上。武德二年析定安置,後隸邠州。元和三年復來屬,四年隸左神策軍。有高摭城。唐末以縣置衍州。)

慶州順化郡,中都督府。本弘化郡,天寶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載更名。土貢:"胡女布、牛酥、麝、蠟。戶二萬三千九百四十九,口十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六。縣十:(有府八,曰龍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業、樂蟠、永安。)順化,(中。本弘化,天寶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載更名。)合水,(中。本合川,武德元年置,是年,又析置蟠交縣。貞觀元年省合川入弘化。天寶元年更蟠交曰合水。)樂蟠,(中。義寧元年析合水置。)馬嶺,(中。)華池,(下。武德四年置,以縣置林州,貞觀元年州廢。)同川,(中下。本三泉,義寧二年析彭原郡之彭原置,武德三年更名。)洛源,(中。貞觀三年置,四年隸北永州,五年徙州來治,八年州廢,來屬。)延慶,(中。本白馬,武德六年徙故豐州民析合水置,天寶元年更名。)方渠,(中下。神龍三年析馬嶺置。)懷安。(下。開元十一年括逃戶連党項蕃落置。)

鄜州洛交郡,上。本上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四,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縣五:(有府十一,曰洛昌、龍交、葦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銀方、杏林、脩武、安吉。有肅戎軍,大曆六年置,在鄜城。)洛交,(緊。)洛川,(上。)三川,(中。華池水、黑水、洛水所會。)直羅,(中。武德三年析三川、洛交因古直羅城置,羅水過城下,地平直,故名。)甘泉。(中。本伏陸,武德元年析洛交置,天寶元年更名。)

坊州中部郡,上。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土貢:龍鬚席、枲、弦麻。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萬二百八。縣四:(有府五,曰杏城、仁里、思臣、永平、安台。)中部,(上。本內部,武德二年更名。周天和中,元皇帝為敷州刺史,置馬坊,高祖因以名州。有鐵。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遠汲。四年,刺史崔駢復增修之,民獲其利。後思之,為立祠。)宜君,(上。本隸宜州。有仁智宮,武德七年置。貞觀十七年州廢,縣亦省。二十年置玉華宮,復置縣,隸雍州。宮在北四里鳳凰谷。永徽二年廢宮為玉華寺,縣又省。龍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復置,來屬。有鐵。)昇平,(上。天寶十二載析宜君置,寶應元年省,後復置。)鄜城。(上。唐末以縣置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