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丹州鹹寧郡,上。本丹陽郡,義寧元年析延安郡之義川、汾川、鹹寧縣置,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麝、蠟燭。戶萬五千一百五,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縣四:(有府五,曰宜城、通天、同化、丹陽、長松。)義川,(上。)雲岩,(中。武德元年析義川置。)汾川,(上。有烏仁關。)鹹寧。(中。)

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貢:樺皮、麝、蠟。戶萬八千九百五十四,口十萬四十。縣十:(有府七,敦化、延川、寧戎、因城、塞門、延安、金明。又儀鳳中,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內附,置二府於金明西境,曰羌部落,曰閤門。)膚施,(上。有牢山鎮城。)延長,(中。本延安,武德二年置,以縣置北連州,並置義鄉、齊明二縣以隸之。貞觀二年州廢,省義鄉、齊明入延安,來屬。廣德二年更名。)臨真,(中。武德元年隸東夏州,貞觀二年州廢來屬。)金明,(中。武德二年析膚施置,以縣置北武州,並置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五縣。貞觀二年州廢,省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入金明,來屬。)豐林,(中。武德四年僑置雲州及雲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州廢,省龍泉入臨真,省雲中、榆林入豐林。東北有合嶺關。)延川,(中。武德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安撫使段德操表置義門縣,以義門置南平州。三年析綏州之城平置魏平縣。四年廢南平州,省義門、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敷政,(中下。本因城,武德二年徙治金城鎮,更名金城;又東境置永州,並置洛盤、新昌、土塠三縣。貞觀四年徙州治洛源。及州廢,省洛盤、新昌、土塠入金城。天寶元年曰敷政。)延昌,(武德二年置北仁州,貞觀三年州廢,十年以其地置罷交縣,天寶元年更名。其北蘆子關。)延水,(中下。本安民,武德二年析延川置,以縣置西和州,並置修文、桑原二縣。貞觀二年州廢,省修文、桑原入安民,隸北基州。州廢,來屬。二十三年曰弘風,神龍元年更名。)門山。(上。武德三年析汾川置,隸丹州,廣德二年來屬。)

靈州靈武郡,大都督府。土貢:紅藍,甘草,花蓯蓉,代赭,白膠,青蟲,雕,鶻,白羽,麝,野馬、鹿革,野豬黃,吉莫鞾,鞹,氈,庫利,赤檉,馬策,印鹽,黃牛臆。戶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縣四:(有府五,曰武略、河間、靜城、鳴沙、萬春。有朔方經略軍。黃河外有豐安、定遠、新昌等軍,豐寧、保寧等城。)回樂,(望。武德四年析置豐安縣。貞觀四年於回樂境置回州,以豐安隸回州。十三年州廢,省豐安。有溫泉鹽池;有特進渠,溉田六百頃,長慶四年詔開。)靈武,(上。)懷遠,(緊。武德六年廢豐州,省九原、永豐二縣入焉,隋九原郡也。有鹽池三:曰紅桃、武平、河池。)保靜。(上。本弘靜,神龍元年曰安靜,至德元載更名。)

威州(郡闕。)中。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於鄯州,不安其居,又徙於靈州之境,鹹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後沒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為行州。縣二:鳴沙,(上。武德二年置會州,貞觀六年州廢,更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九年州廢,還隸靈州。神龍中為默啜所寇,移治故豐安城。大中三年復得故縣。)溫池。(上。本隸靈州,神龍元年置,大中四年來屬。有鹽池。)

雄州,在靈州西南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為行州。

警州,本定遠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朔方大總管郭元振置。其後為上縣,隸靈州。景福元年,靈威節度使韓遵表為州。(羊馬城幅員十四里,信安王禕所築。)

會州會寧郡,上。本西會州,武德二年以平涼郡之會寧鎮置。貞觀八年以足食故更名粟州,是年又更名。土貢:駝毛褐、野馬革、覆鞍氈、鹿舌、鹿尾。戶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縣二:(有新泉軍,開元五年廢為守捉。)會寧,(上。本涼川,武德二年更名。開元四年別置涼川縣,九年省。有黃河堰,開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有河池,因雨生鹽。東南有會寧關。)烏蘭。(上。武德九年置。西南有烏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