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又立冬初日後,每氣增差十七。至冬至初日,得五十一。自後,每氣損十七,終於大寒,損盡。若蝕甚在午正後,則每刻累益其差,陰曆以減,陽曆以加。應加減差,同名相從,異名相銷,各為蝕差。以加減去交分,為定分。月在陰曆,不足減,反減蝕差,交前減之,余為陽曆交後定分;交後減之,余為陽曆交前定分:皆不蝕。陽曆不足減,亦反減蝕差。交前減之,余為陰曆交後定分;交後減之,余為陰曆交前定分:皆蝕。

凡去交定分,如陽曆蝕限已下,為陽曆蝕。以陽曆定法約,為蝕分。已上者,以陽曆蝕限減之,余為陰曆蝕。以陰曆定法約之,以減十五,余為蝕分。

凡月蝕去交分,二千一百四十七已下,皆既。已上者,以減後準,余如定法五百六約,為蝕分。凡月蝕既,泛用刻二十。如去交分千四百三十五已下,因增半刻。七百一十二已下,又增半刻。凡日月帶蝕出沒,各以定法通蝕分,半定用刻約之,以乘見刻。多於半定用刻,出為進,沒為退;少於半定用刻,出為退,沒為進:各如定法而一,為見蝕之大分。朔晝、望夜皆為見刻。其九服蝕差,則不復考詳。

五星終率曰周率。因平合加中伏,得平見。金、水加夕,得晨;加晨,得夕。又以變差乘年,滿象數去之;不盡為變交。三百約為分,統法而一,以減平見。(三十六乘平見秒,十二乘變交秒,同以三千六百為母。)余如交率已下,星在陽曆;已上,去之,為入陰曆。各以變策除,為變數,命初變算外;不盡為入其變度數及余。自此百約余分,母同刻法。以所入變下數,加減平見,為常見。金星晨見,先計自夕見,盡夕退,應加減先後差。同名相從,異名相銷。與晨常見加減差,異名相銷,同名相從。依加減晨平見為常見。

凡常見計入定氣,求先從定數,各以差率乘之,差數而一,為定差。晨見先減、後加,夕見先加、後減常見,為定見。以常見與定見加減數,加減平見入變度數及余秒,為定見初變所入。以所行度順加、退減之,即次變所入。以所入變下差數加減日度變率。(其水星常見與定見加減數,同名相從,異名相銷,反其加減。夕見差加疾行日率者,倍其差,加度率。又分其差,以加遲留日率。晨見亦分其差,以加遲留日率,以所差之數,加疾行日率,亦倍其差,加疾行度率。夕見差減疾行日率者,倍其差,減度率。又以其差減留日,不足減,侵減遲日。晨見差減留日,不足減者,侵減遲日,亦以其差減疾行日率,倍其差,以減度率。)前變初日與後變末日先後數,同名相銷,異名相從,為先後定數。各以差率乘之,差數而一,為日差。(金星用後變差率、差數。)以先後定數減之,為度差。(金星夕伏,又日差減先後定數,為度差。晨伏以先後定數加日差,為度差。水星夕伏,以先後定數為日差。倍之,為度差。)乃以日度差,積盈者以減、積縮者以加末變日度率。(金、水晨伏,反用其差。)又倍退行差,差率乘之,差數而一,為日差。以退差減之,為度差。(金星夕伏,以日差減退差,為度差。晨伏以退差加日差,為度差。)以退行日度差應加者減末變日度率。(晨伏反用其差。)各加減變訖,為日度定率。

他亦皆準《大衍曆》法。其分秒不同,則各據本歷母法雲。

起長慶二年,用《宣明歷》。自敬宗至於僖宗,皆遵用之。雖朝廷多故,不暇討論,然《大衍曆》後,法制簡易,合望密近,無能出其右者。訖景福元年。

《觀象歷》,今有司無傳者。

《長慶宣明歷》演紀上元甲子,至長慶二年壬寅,積七百七萬一百三十八算外。

《宣明》統法八千四百。

章歲三百六萬八千五十五。

章月二十四萬八千五十七。

通餘四萬四千五十五。

章閏九萬一千三百七十一。

閏限二十四萬四百四十三,秒六。

中節十五,余千八百三十五,秒五。

合策二十九,餘四千四百五十七。

象準七,餘三千二百一十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