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掌公主財貨、稟積、田園。主簿一人,正九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督封租、主家財貨出入。(有史八人,謁者二人,舍人二人,家史二人。)

○外官

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都統、副都統,行軍長史,行軍司馬、行軍左司馬、行軍右司馬,判官,掌書記,行軍參謀,前軍兵馬使、中軍兵馬使、後軍兵馬使,中軍都虞候,各一人。元帥、都統、招討使,掌征伐,兵罷則省。都統總諸道兵馬,不賜旌節。(高祖起兵,置左右領軍大都督,各總三軍。及定京師,置左右元帥、太原道行軍元帥、西討元帥,皆親王領之。天寶末,置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招討、都統之名始於此。大曆八年,罷天下兵馬元帥。建中四年,以李希烈反,置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興元元年,置副都統。會昌中,置靈、夏六道元帥。黃巢之難,置諸道行營都都統。天復三年,置諸道兵馬元帥,尋復改曰天下兵馬元帥。)

行軍司馬,掌弼戎政。居則習搜狩,有役則申戰守之法,器械、糧糒、軍籍、賜予皆專焉。(武德元年,改贊治曰治中。太宗即位,曰司馬,下州亦置焉。顯慶二年,置洛州司馬。武后大足元年,東都、北都,雍、荊、揚、益州,置左右司馬。神龍二年省。太極元年,雍、洛四大都督府增司馬一人,亦分左右。)

掌書記,掌朝覲、聘問、慰薦、祭祀、祈祝之文與號令升絀之事。行軍參謀,關豫軍中機密。(景龍元年,置掌書記。開元十二年,罷行軍參謀,尋復置。)

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節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兼觀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撫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營田、招討、經略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復有遣運判官、巡官各一人。

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輒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視事之日,設禮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節度使判宰相,觀察使判節度使,團練使判觀察使。三日洗印,視其刓缺。歲以八月考其治否;銷兵為上考,足食為中考,邊功為下考;觀察使以豐稔為上考,省刑為中考,辦稅為下考;團練使以安民為上考,懲奸為中考,得情為下考;防禦使以無虞為上考,清苦為中考,政成為下考;經略使以計度為上考,集事為中考,脩造為下考。罷秩則交廳,以節度使印自隨,留觀察使、營田等印,以郎官主之。鎖節樓、節堂,以節院使主之,祭奠以時。入朝未見,不入私第。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護,皆親王遙領。兩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長史主之;大都護府之政,以副大都護主之,副大都護則兼王府長史。其後有持節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者,正節度也。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師。

觀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隨軍、要籍、進奏官,各一人。

團練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防禦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觀察處置使,掌察所部善惡,舉大綱。凡奏請,皆屬於州。(貞觀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神龍二年,以五品以上二十人為十道巡察使,按舉州縣,再周而代。景雲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惡,置司舉從事二人,秩比侍御史。揚、益、並、荊四州為大都督,汴、兗、魏、冀、蒲、綿、秦、洪、潤、越十州為中都督,皆正三品;齊、鄜、涇、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為下都督,從三品。當時以為權重難制,罷之,唯四大都督府如故。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開元二年,曰十道按察採訪處置使,至四年罷,八年復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視州縣,十年又罷。十七年復置十道、京都、兩畿按察使,二十年曰採訪處置使,分十五道,天寶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