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吳世家第一



十六年,春二月,溫率將吏請隆演即天子位,不許。夏四月,溫奉玉冊、寶綬尊隆演即吳王位。建宗廟、社稷,設百官如天子之制,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大赦境內,追尊行密孝武王,廟號太祖,渥景王,廟號烈祖。拜溫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東海郡王,以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嚴可求為門下侍郎,駱知祥為中書侍郎,殷文圭、沈顏為翰林學士,盧擇為吏部尚書,李宗、陳章為左、右雄武統軍,柴再用、錢鏢為左、右龍武統軍,王令謀為內樞密使,江西劉信征南大將軍,鄂州李簡鎮西大將軍,撫州李德誠平南大將軍,廬州張崇安西大將軍,海州王綰鎮東大將軍,文武以次進位。封宗室皆郡公。

溫之徙鎮金陵也,以其養子知誥守潤州。嚴可求嘗謂溫曰:“二郎君非徐氏子,而推賢下士,人望頗歸,若不去之,恐為後患。”溫不能用其言。及知誥秉政,其語泄,知誥出可求於楚州,可求懼,詣金陵見溫謀曰:“唐亡於今十二年,而吳猶不敢改天祐,可謂不負唐矣。然吳所以征伐四方,而建基業者,常以興復為辭。今聞河上之戰,梁兵屢絀,若李氏復興,其能屈節乎?宜於此時先建國以自立。”溫深然之,因留可求不遣,方謀迫隆演僣號。

二年五月,隆演卒。隆演少年嗣位,權在徐氏,及建國稱制,非其意,常怏怏,酣飲,稀復進食,遂至疾卒,年二十四,謚曰宣。弟溥立,僣號,追尊為高祖宣皇帝,陵曰肅陵。

溥,行密第四子也,隆演建國,封丹陽郡公。隆演卒,弟廬江公濛次當立,而徐氏秉政,不欲長君,乃立溥。七月,改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溫金陵尹。明年二月,改元順義,赦境內。冬十一月,祀天於南郊。御天興樓,大赦。拜徐溫太師,嚴可求右僕射。

三年,唐莊宗滅梁。遣司農卿盧苹使於唐,嚴可求密條數事授苹以行。苹見洛陽,莊宗問之,苹次第以對,皆如所授。

四年,溥至白沙閱舟師,徐溫來見,以白沙為迎鑾鎮。

五年,唐遣諫議大夫薛昭文使福州,假道江西,劉信出勞之,謂曰:“亞次聞有信否?”昭文曰:“天子新有河南,未熟公名也。”信曰:“漢有韓信,吳有劉信,君還,其語亞次,當來較射於淮上也。”乃酌大卮,望牙旗鎞首百步,謂昭文曰:“一發而中,願以此卮為壽,否則亦以自罰。”言訖,而箭已穿矣。

六年,追爵大丞相徐溫四代祖考,立廟於金陵。左僕射徐知誥為侍中,右僕射嚴可求同平章事。是歲,莊宗崩,五月丁卯,詔為同光主輟朝七日。

七年,大丞相徐溫率吳文、武上表勸溥即皇帝位,溥未許而溫病卒。十一月庚戌,溥御文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乾貞,大赦境內,追尊行密武皇帝,渥景皇帝,隆演宣皇帝。以徐知誥為太尉兼侍中,拜溫子知詢輔國大將軍、金陵尹,治溫舊鎮。諸子皆封王。

二年正月,封東海為廣德王,江瀆廣源王,淮瀆長源王,馬當上水府寧江王,採石中水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鎮江王。六月,荊南高季興來附,封季興秦王。九月,季興敗楚師於白田,獲其將吏三十四人來獻。

三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以為左統軍,斬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溥加尊號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元大和,以徐知誥為中書令。

二年,冊其子江都王璉為太子。三年,以徐知誥為金陵尹,以其子景通為司徒,及左僕射王令謀、右僕射宋齊丘皆平章事。四年,封知誥東海王。五年,建都於金陵。六年閏正月,金陵火,罷建都,廢臨川王濛為歷陽公,知誥遣親信王宏以兵守之。拜令謀司徒,宋齊丘司空。知誥召景通還金陵,為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景遷為太保、平章事,與令謀等執政。

七年九月,溥加尊號曰睿聖文明光孝應天弘道廣德皇帝,大赦,改元天祚。知誥進位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二年,景遷病,以次子景遂為門下侍郎、參政事。三年,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置左、右丞相已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冬十月,溥遣江夏王璘奉冊禪位於齊王。十二月,溥卒于丹陽,年三十八,謚曰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