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卷六十 職方考第三



解州,漢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縣為屬而治解。

威州,晉天福四年置,割靈州之方渠,寧州之木波、馬嶺三鎮為屬而治方渠。周廣順二年改曰環州,顯德四年廢為通遠軍。

(五代置軍六,皆寄治於縣,隸於州,故不別出。監者,物務之名爾,故不載於地理。皇朝軍監始自置屬縣,與州府並列矣。)

乾州,李茂貞置,治奉天縣。

磁州,梁改曰惠州,唐復曰磁州。

景州,唐故治弓高。周顯德三年廢為定遠軍,割其屬安陵縣屬德州,廢弓高縣入東光縣,為定遠軍治所。

濱州,周顯德三年置,以其濱海為名。初,五代之際,置榷鹽務于海傍,後為贍國軍,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為屬縣而治渤海。

雄州,周顯德六年克瓦橋關置,治歸義;割易州之容城為屬,尋廢。

霸州,周顯德六年克益津關置,治永清,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為屬。

通州,本海陵之東境,南唐置靜海制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為靜海軍,後置通州,分其地置靜海、海門二縣為屬而治靜海。

筠州,南唐李景置,割洪州之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為屬而治高安。

劍州,南唐李景置,割建州之延平、劍浦、富沙三縣為屬而治延平。

全州,楚王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

秀州,吳越王錢元瓘置,割杭州之嘉興縣為屬而治之。

雄州,南漢劉煾釕刂葜保昌置,治保昌。

英州,南漢劉煾罟闃葜湞陽置,治湞陽。

開封府故統六縣。梁開平元年,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隸焉。唐分酸棗、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縣還其故,晉升汴州為東京,復割五縣隸焉。

雍丘,晉改曰杞,漢復其故。

長垣,唐改曰匡城。

黎陽,故屬滑州,晉割隸衛州。

葉、襄城,故屬許州,唐割隸汝州。

楚丘,故屬單州,梁割隸宋州。

密州膠西,故曰輔唐,梁改曰安丘,唐復其故,晉改曰膠西。

渭南,故屬京兆,周改隸華州。

同官,故屬京兆府,梁割隸同州,唐割隸耀州。

美原,故屬同州,李茂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為裕州,屬順義軍節度。後不見其廢時,唐同光三年,割隸耀州。

平涼,故屬涇州。唐末渭州陷吐蕃,權於平涼置渭州而縣廢。後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涼縣,屬涇州。

臨涇,故屬涇州。唐末原州陷吐蕃,權於臨涇置原州而涇州兼治其民。後唐清泰三年割隸原州。

鄜州鹹寧,周廢。

稷山,故屬河中,唐割隸絳州。

慈州仵城、呂香,周廢。

大名府大名,故曰貴鄉。後唐改曰廣晉,漢改曰大名。

滄州長蘆、乾符,周廢入清池;無棣,周置保順軍。

安陵,故屬景州,周割隸德州。

澶州頓丘,晉置德清軍。

博州武水,周廢入聊城。

博野,故屬深州,周割隸定州。

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福州閩清,梁乾化元年,王審知於梅溪場置。

蘇州吳江,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明州望海,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處州長松,故曰松陽,梁改曰長松。

潭州龍喜,漢乾祐三年,馬希范置。

天長、六合,故屬揚州。南唐以天長為軍,六合為雄州,周復故。

漢陽,故屬鄂州,周置漢陽軍。

氵義川,故屬沔州,周割隸安州。

襄州樂鄉,周廢入宜城。

鄧州臨湍,漢改曰臨瀨;菊潭、向城,周廢。

復州竟陵,晉改曰景陵。

監利,故屬復州,梁割隸江陵。

唐州慈丘,周廢。

商州乾元,漢改曰乾祐,割隸京兆。

洛南,故屬華州,周割隸商州。

隨州唐城,梁改曰漢東,後唐復舊,晉又改漢東,漢復舊。

雄勝軍,本鳳州固鎮,周置軍。

秦州天水、隴城,唐末廢,後唐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