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四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與翱友善者,又有會稽唐珏。珏安玉潛,少孤,力學以明經教授鄉里。西僧楊璉真珈發寧諸陵,珏痛憤,乃毀家,募鄉里少年,告以欲收思陵以下遺骸葬之。眾如珏言,瘞於蘭亭山後,種科青樹為識焉。翱感其事,作《冬青引》以紀之。

時又有太學生林景熙,字德暘,當發諸陵時,偽為丐者,背竹籮,鑄銀牌百餘,以賄僧徒,得高、孝兩陵骨,納竹籮中,歸葬於東嘉。景熙仕宋為禮部架閣,宋亡,不復仕,著有《白石樵唱》六卷,文十卷。

王炎午,字鼎翁,廬陵人,宋太學士。文天祥被執赴大都,炎午作文,生祭之曰:“采西山之薇,酌汨羅之水,以祭文山先生未死之錄。”

天祥死,張宏毅持其發齒歸炎午,復作望祭文,著有《吾汶稿》。宏毅,亦廬陵人,別號千載心。天祥闢為幕僚,不就。及天祥被執,宏毅曰:“丞相赴北,吾當偕往。”至大都,館於天祥囚所之側,日饋食,凡三年,終始如一。制一櫝,以藏其首,付天祥家。炎午及宏毅,均隱居不仕而卒。

龔開,字聖予,山陽人。博學,負才氣。著文天祥、陸秀夫二傳。開,少與陸秀夫同居李庭芝幕府,宋亡,不肯求仕。家貧,坐無幾席,每次令其子浚,俯伏榻上,就其背,按紙作書畫焉。

同時,汪元量,字大有,錢塘人。以善鼓琴,受知於宋理宗。國亡,奉宋三宮留燕,世祖欲官之,不肯,因賜為黃冠師。南歸,後往來匡廬、彭蠡之間,人以為神仙雲。

孫潼發,字帝錫,睦州人。少好學,工文辭。嘗攜所業,贄見,劉克莊大奇之,由是名動一時。宋鹹淳四年進士及第,調衢州軍事判官,有能名。州人留夢炎罷相,家居,愛潼發才,欲以女妻之,潼發不可,乃已。秩滿,辟御前軍械所幹辦工事。宋亡,隱居不仕,程鉅夫奉敕求江南遺賢,以潼發應詔,固辭。夢炎入元為吏部尚書,薦潼發,亦不起。與鄉人袁易、魏新之為三友。易與新之卒,潼發孑然獨立。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

趙友欽,鄱陽人。隱居自晦,不知其姓字。或曰名敬,安子公,莫能詳也。因其自號,稱為緣督先生,乃宋之宗室也。習天官遁甲鈐式,著《革象新書》,發明《授時曆》之蘊。乘表騾,從以小蒼頭,往來衢、婺間。後卒,葬於衢州龍游山。

弟子朱暈,龍遊人,得其推步之學。

陸釗,字二思,福州人。宋丞相秀夫子。秀夫奉衛王昺風亭,其妾蔡氏持釗,留于楓亭。秀夫蹈海死,蔡氏招魂,葬於莆田縣之松山。元貞二年,敕宣撫李文虎訪秀夫子,錄用釗以詩卻聘。文虎嘆息而返。釗初遷菁田,後復徒楓,隱居不仕卒。

張莊之,字子善,平江人。少有志操,通《春秋》為舉子業。及長,乃棄之,出入經史、百氏,擬場雄《太玄》作《測雲》。又作《孔孟衍語》,絕意仕進,號海峰野逸。仿五柳先生,作《海峰逸民傳》,以伯夷、蔣詡、陶潛、司空圖自況。初,文天祥以工部尚書知平江瘵,慶之在弟子之列。宋亡,集杜詩,述天祥平生太節,人多義之。

同時王義端,字元剛,龍興豐城人,宋綏寧令。宋亡,棄官歸。文天祥起兵江西,知義端有智略,闢為幕府參議。義端仰天曰:“天乎!事已至此,去將安歸?”涕泣謝之。自是,終其身不出。或勸之仕,義端曰:“我不能死,可復仕乎?”卒年八十七。有《經疑》十五篇,《史論》四十八篇,《經邦讜論》二十四卷。

王昌世,字昭甫,慶元鄞縣人。父應麟,宋禮部尚書。宋亡,應麟杜門不出,日取經史、百家之書討論之。昌世甫十歲,能傳其家學。凡應麟著述,昌世皆為之校訂。應麟有重名東南,學者以為宋三百年文獻所存。

昌世,名父之子,台省薦之,力辭曰:“士之大節,嗣守為難。敬身所以敬親,肥遯所以無不利,不願乎外也。”泰定四年卒,年六十一,子原孫、寧孫。昌世嘗戒二子曰:“務學以實,忽事虛文。持身以誠,勿遁詭道”。晚自稱靜學居士。有《靜學稿》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