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八十·志第四十七



河南並腹里:二千石之上,從七品。一千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石之上,從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從九品。二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一百石之上,下等。

江南三省:一萬石之上,正七品。五千石之上,從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從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從九品。三百石之上,上等錢穀官。二百百五十石之上,中等。二百石之上,下等。

先已入粟遙授虛名,今再入粟者,驗其糧數,照依資品實授茶鹽流官。

陝西:一千石之上,從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從八品。二百石之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

河南並腹里: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從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從九品。

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七品。二千石之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從九品。

先已入粟實授茶鹽等官,今再入粟者,驗其糧數加等升除。

陝西: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並腹里:一千石之上、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

僧道入粟:三百石之上,賜六字師號,敕省給之。二百石之上,四字師號,一百石之上,二字師號,禮部給之。

四川省富民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補官例。

至順元年罷之;至正五年復入補官之令,以備賑濟。後盜起,國用不足,十五年,榜行各路,命有司招徠,並遣兵部員外郎劉謙賚空名告身,至江南募民補官即任,以州縣自五品至七品入粟有差。然百姓無一應者,松江知府崔思誠集屬縣豪右大姓列庭下,不問有粟與事,輒施考掠,副使就官。惟平江達魯花赤六十不為使者威力所怵,極爭其不可雲。

元之京倉,屬京畿漕運司者:曰相應倉,中統二年建;曰千斯倉,曰通濟倉,曰萬斯北倉,並中統二年建;曰永濟倉,曰豐實倉,曰廣貯倉,並至元四年建;曰永年倉,曰豐閏倉,並至元十六年建;曰萬斯南倉,曰既盈倉,曰既積倉,曰盈衍倉,並至元二十六年建;曰大積倉,至元二十八年建;曰廣衍倉,至元二十九年建;曰屢豐倉,皇慶二年建;曰大有倉,曰廣貯倉,曰廣濟倉,曰豐穰倉,並皇慶二年建。

通州諸倉:曰乃積倉,曰及秭倉,曰富衍倉,曰慶豐倉,曰延望倉,曰足食倉,曰廣儲倉,曰樂歲倉,曰盈止倉,曰富有倉,曰南狄倉,曰德仁倉,曰林舍倉。太宗五年,詔:沿河以南州府達魯花赤等官,各於瀕岸置立河倉,差官收納每歲稅石,依限次運赴通州限立倉處,其差人取。辛卯、壬辰二年,原科每歲一石,添帶一石,並附余者,撥燕京。命陳家奴田芝等用意催督。其通州北起倉,仰達魯花赤、管民官速修及撥守倉夫役。至元九年,中書工部奉省札:通倉、廣盈兩倉損壞者,勒監造官以己貲修補,若二年之外損壞者,官為修理。

河西務諸倉,屬都漕運使者:曰大盈倉,曰充溢倉,曰崇墉倉,曰廣盈北倉,曰廣盈南倉,曰永備北倉,曰永備南倉,曰豐備倉,曰恆足倉,曰既備倉,曰足用倉,曰大京倉,曰豐積倉,曰大稔倉。至元二十四年,修河西務倉。三十年,平章政事不忽木奏:“阿西務、通州倉儲糧最多,俱在曠野東城紅門內,近新河有隙地,復遷紅門稍入五十餘步,廣其基址,數年間盡建倉屋,移貯河西務、通州糧甚便。”帝韙之,敕曰:“不必再慮,盡力為之可也。”

上都諸倉:曰體源倉,曰廣濟倉,曰云州倉。

宣德府倉:曰如京倉,曰御河倉。至元三年,省臣奏:“御河旁近,每歲露積糧多損。臣等議:今歲於沿倉築倉貯米。“從之。

納蘭不剌倉。至元二十六年,丞相桑哥、平章阿魯渾撒里等奏:“納蘭不剌建倉,寧夏府糧船順流而下,易於交卸。忙安倉糧雖是溯流,亦得其便。迤北孔居烈里、火阿塞塔兒海里、鎮海等處各軍屯及和林運糧俱近。”進呈倉圖,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