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



至正二年,監察御史李宏言,“榷茶之制,古所未有。自唐以來,其法始備。國胡既於江州設立榷茶都轉運司,仍於各路出茶之地設立提舉司七處,專任散據賣引,規辦國課,莫敢誰何,每至十二月初,差人勾集各處提舉司官吏,關領次年據引。及其到司,旬月之間,司官不能偕至,吏貼需求,各滿所欲,方能給付據引。此時春月已過,及還本司,方欲點對給做,又有分司官吏,到各處驗戶放據賣引。每引十張,除正納官課一百二十五兩外,又取要中統鈔二十五兩,名為搭頭事例錢,以為分司官吏饋贐之資。提舉司量以榷茶為名,其實不能專散據賣引之任,不過為運司官吏營辦資財而已。既見分司官吏所為若是,亦復仿效遷延。及茶戶得據還家,已及五六月矣。中間又存留茶引二三千本,以茶戶消乏為名,轉賣與新興之戶,每據又多取中統鈔二十五兩,上下分派,各為己私。不知此符之錢。自何而出?其為茶戶之苦,有不可言。至如得據在手,碾磨方興,吏卒踵門催併初限。不知茶未發賣,何從得錢?間有充裕之家,必須別行措辦。其力薄者,例社拘監,無非典鬻家私,以應官限。及終艱,不足備上司緊迸重複勾追,非法苦楚。此皆由運司給引之遲,分司苛取之過,茶戶本圖求利,反受其害,日見消乏逃亡,情實堪憫。今若申明舊制,每歲正月須要運司盡特據引給付提舉司。隨時派放,無得停留在庫,多收分例,妨誤造茶時月,如有過期,別行定罪,違者從肅政廉訪司依例糾治,如此庶茶司少革貪黷之風,茶戶免損乏之害。“中書省以其言切直。移咨江西行省,委官與茶運司講究,如果便益,依所言行之。

世祖定江南。凡江浙、閩、粵濱海之地,與外番互市,以市舶官主之,大抵因朱之舊法。其貨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於泉州,以福州行省忙古斛領之。立市舶司於慶元、上海、激浦,以安撫使楊發領之。每歲招集舶商貿易。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後聽其貨賣。

十七年,上海市舶司招船提控王楠上言:“泉、福等路商船,販吉布條鐵等物,其稅額不宜與番貨等。”乃定雙抽、單抽之法,番貨雙抽,土貨單抽。十九年,又用中書左丞耿仁言,以鈔易鋼錢,令市舶可以錢易海外金珠貨物,仍聽舶戶通販抽分。二十年,復定抽分之法。是年,忙古斛言,舶商皆以金銀易香木。乃下令禁之,惟鐵不禁。

二十三年,市舶司盧世榮請出系官錢萬定,自具船給本,選賈人至海外貿易諸貨。其歷獲之息,以十分為卒,官取其七,賈人得其三。凡權勢之家,不得用已錢為番賈,犯者罪之,仍籍其家產之半。禁海外貿易者,毋用銅錢。是年,以市舶司隸泉府監,改廣東轉運市舶提舉司為鹽課市舶司。未幾,復置焉。二十五年,又禁廣州官民,毋得運米至占城諸番。二十六年,沙不丁上市舶司歲獻珠四百斤金三千四百兩,命貯之以待貧乏者。

二十八年,令市舶驗貨抽分。是年,中書省定抽分之數及漏稅法,凡商賈販泉、福等路,已抽之物,於本省有市舶司之地賣者,細色於二十五分之中取一,粗色於三十分之中取一,免其納稅;其就市舶司買者,止於賣處收稅,而不再抽。漏舶貨物,依例斷沒。

三十年,中書省臣奏:舊紀三十年,行大司農司燕公楠、翰林學士承旨留夢炎言:“杭州、上海、澉浦、溫州、慶元、廣東、泉洲置市舶司,惟泉州物貨三十分抽一,余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為例。”從之。錯誤殊甚,今不取。訪聞有留狀元稱知市舶事例,又前行大司農司丞李璮顏報到亡宋抽分市舶則例,今會集各處行省官、行泉府司官並留狀元及李璮顏同議,擬整治市舶司條律,奏請施行:

一,定例抽分,粗貨十五分取一分,細貨十分取一分,並依泉州現行體例,從市舶司司更於抽訖貨物內,以三十分為率,抽舶稅一分,聽舶商住便貿易。

一,權豪富戶入番貿易者,與商賈一例抽分,匿者罪之,錢物斷沒,以三分之一與首告人充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