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二十七年,以霖雨岸崩,河淤淺,中書省臣奏,撥放罷輸運站戶三千,專供挑浚之役。是後,歲委都水監官一人,佩分監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巡視,且督工。易石閘,以工之緩急為先後。至泰定二年,始克畢事雲。

會通鎮閘三、土壩二,在監清北,頭閘,至元三十年建。中閘,南至隘船閘三里,元貞二年至大德二年建。隘船,南至李海務閘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建。李海務,南至周家店閘十二里,元貞二年建。周家後,南至七級閘十二里,大德四年建。

七級閘二:北閘,至南閘三里,大德元年建;南閘,至阿城閘十二里,元貞二年建。

阿城閘二:北閘,至南閘三里,大德三年建;南閘。至荊門北閘十里,大德二年建。

荊門閘二:北閘,至荊門南閘二里半,大德二年建;南閘,至壽張閘六十三里,大德六年建。

壽張閘,南至安山閘八里,至元三十一年建。安山閘,南至開河閘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開河閘,南至濟州閘一百二十四里。

濟州閘三:上閘南至中閘三里,大德元年建;中閘,南至下閘二里,至治元年建;下閘,南至趙村鋪六里,大德七年建。

趙村閘,南至石佛閘七里,泰定四年建。石佛閘,南至辛店十三里,延祐六年建。辛店閘,南至師家店閘二十四里,大德元年建。師家店閘,南至棗林閘十五里,大德二年建。棗林閘,南至孟陽泊閘九十五里,延祐五年建。孟陽泊閘。南至金溝閘九十里,大德八年建。金溝閘,南至隘船閘十二里,大德十年建。

沽頭閘二:北隘船閘,南至大閘二里,延祐二年建;南閘至徐州一百二十里,大德十一年建。徐州三汊口閘入鹽河,南至上山閘十八里,泰定三年建。

然惠通河以汶、泗二水為上源,故又於袞州立閘堰約泗水西流,堽城立閘堰,分汶水入河南,會於濟州,以六閘撙節水勢。

至元二十七年,運副馬之貞言:“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顏訪問自江淮達於大都河道。之貞乃言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視,可以通漕。二十年,中書省奉委兵部李尚書等開鑿擬修石閘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貞與尚監察等同相視,擬修石閘八、石堰二。除已修畢外,有石閘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之貞又言:“據汶河堽城二閘、一堰,泗河撙州閘堰。濟州城南閘,乃會通河上源之喉襟。去歲堽城汶河土堰、袞州泗河土堰衝決,宜移文袞州、泰安州僉夫修築。又被水沖壞梁山一帶堤堰,走泄水勢,通入舊河,致新河水小,糧船滯澀,乞移文斷事等官轉下東平路修築,上流拔屬河淮漕司,下流屬之貞管領、若已後新河水小,直下濟州監閘官並泰安、袞州、東平修理。據袞州石閘一、石堰一、堽城石閘一,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備,乞移文江淮漕司修築。其泰安州、梁山一帶堤岸,濟州閘等處,雖撥屬江淮漕司,今後如水漲衝決堤堰,仍乞照會東平、濟寧、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中書省依所議行之。

延祐元年二月,中書省言:“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於都,為其河淺澀,大船充塞於中,阻礙余船不得往來。每歲台、省差人巡視。據差官言,始開河時,止許行百五十料船,近年權勢之人並富商大賈貪嗜貨利,造三四五料或五百料船,以致阻滯官民舟楫。如於沽頭置小石閘一,止許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議,宜依所言,中書及都水監差官於沽頭置小閘一,又於臨清相視宜置閘處,亦置小閘一,禁約二百料之上船,不許入河行運。”從之。

至治三年四月,都水分監言:“會通河沛縣東金溝、沽頭諸處,地形高峻,旱則水淺舟澀。省部已準置二滾水壩。近延祐二年,沽頭閘上增置隘閘一,以限巨舟,每經霖雨,則三閘月河、截河土堰,盡為衝決。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來歲春初修治,工夫浩大,動用丁夫千百,束薪十萬有餘,數月方完,勞費萬倍。又況延祐六年雨多水溢,月河、土堰及石閘雁翹日被沖齧,土石相離,深及數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若運金溝、沽頭並隘閘三處現有之石,於沽頭月河內修一所堰閘,更將隘閘移置金溝閘月河或沽頭閘月河內,水大則大閘俱開,使水道動流,小則閉金溝大閘,上開隘閘,沽頭則閉隘閘,而啟正閘行舟。如此歲省修治之費,又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誠為一勞永逸。”會驗監察御史亦言:“延祐初,元省臣嘗請置隘閘以限巨舟,臣等議從之。至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行駛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於金溝、沽頭兩閘中置隘閘二,各闊一丈,以限大船。若欲於通惠、會通河行運者,止許一百五十料,違者罪之,仍投其船。其大都、江南紅頭花船,一體不許來往。”部議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