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



至正十年,詔天下以中統交鈔一貫文權銅錢一千文,準至元寶鈔二貫,仍鑄至天上通寶錢,以實鈔法。時右丞相脫脫再入中書,銳意更張鈔法。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集賢翰林兩院官共議之。先是,左司都事武祺嘗建言:“鈔法自世祖時已行之後,除撥支料倒易昏鈔,以布天下外,有合支名目,於寶鈔總庫料鈔轉撥,所以鈔法疏通,民受其利。比年以來,失祖宗元行鈔法本意,不與轉撥,故民間流轉者少,偽鈔滋多。”戶都韙其言,凡合支名目令總庫轉支。至是,祺與吏部尚書偰哲篤俱迎合脫脫之意,獨集賢大學士呂思誠力言不可,語詳《思誠傳》。脫脫不聽。行之未久,物價騰貴。又值軍興,糧儲賞犒,每日印造不計其數。京師鈔十定易斗傑不可得。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易。公私之鈔,積村不行,人視之如為廢褚焉。

元之鈔法,一變於至大,再變於至正,皆欲錢皆欲錢鈔兼行,以實濟虛,其言似近理,而座以致亂,劉宣之議,可謂知本矣。

凡昏鈔,貫伯分明,微有破損者,併合使用,不用者罪之。大德二年,定昏鈔倒換體例二十五樣:

一,上截貫伯行使四字並貫伯俱全,無下截者。

一,止存二貫文省其貫伯,並鈔張上截俱俱損去者。

一,止存二貫文三字,其省字並鈔俱損去者。

一,止存二文二字,其貫省二字並貫伯下截俱損去者。

一,二貫文省四字俱全省去,貫伯邊一半並左邊上一角鈔紙不存者。

一,文省二字並貫伯左邊一半俱各損去者。

一,止損省字並一角鈔紙者。

一,損去貫字並貫伯右邊一半,並右邊鈔紙不存者。

一,字貫伯各昏爛不堪辨認,邊欄花樣可以辨認者。

一,碎爛補作一處用另紙襯貼,字貫可以辨認者。

一,邊角有火燒煙薰痕跡,面字貫可辨者。

一,油污鈔,字貫可認者。

一,鼠咬鈔。字貫可認者,俱合倒換。

一,損去二字近上一半,並近上鈔紙不存者。

一,損去二文省三字已上鈔紙,止存貫字,並貫伯邊欄可以辨認者。

一,二貫文省俱無。止有貫伯並下截鈔張者。

一,厚硬鈔紙無二字並一角,其貫文省三字並貫伯完全者。若二字微能辨認,尚可倒換。

一,損去二貫二字,並右邊紙不存者。

一,中心損去二貫文省科一字者。

一,中心損去二貫文省四字。

一,雨水氵溫損爛不可辨認者。

一,損去二文二字並已上鈔紙者。

一,鈔料火酒損邊,或下截並嬈去二字者。若不乾礙字貫及無行用庫退印,尚可倒換。俱不合倒換。

偽鈔。至元五年,詔:同造偽鈔人有侮過自首者,與免本罪。十五年,定造偽鈔者,不分首從,俱處死;知情分使人等,杖一百七;著為令。二十五年,又定社長鄰右知而不首者,比附買、使犯人減一等科罪。元貞元年。詔:挑補鈔者,杖七十七,從杖五十七。大德十年,定挑鈔人再犯杖一百七、徙役一年。從杖一百七。呈慶元年,又定:買使挑鈔者,比買、使偽鈔例,杖九十七。其立法尤為嚴急焉。凡歲印鈔數:

中統元年,中統鈔七萬三於三百五十二錠。

二年,中統鈔三萬九千一百三十九錠。

三年,中統鈔八萬錠。

四年,中統鈔七萬四千錠。

至元元年,中統鈔八萬九千二百八錠。

二年,中統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八錠。

三年,中統鈔七萬七千二百五十二錠。

四年,中統鈔一十萬九千四百八十八錠。

五年,中統鈔二萬九千八百八十錠。

六年,中統鈔二萬二千八百九十六錠。

七年,中統鈔九萬六千七百六十八錠。

八年,中統鈔四萬七千錠。

九年,中統鈔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錠。

十年,中統鈔一十一萬一百九十二錠。

十一年,中統鈔二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錠。

十二年,中統鈔三十九萬八千一百九十四錠。

十三年,中統鈔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五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