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元紀十七 起旃蒙單閼四月,盡著雍敦牂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辛卯,冀寧路地震。

帝諭省臣曰:“比聞蒙古諸部睏乏,往往鬻子女於民家為婢,其命有司贖之還各部。”

帝出,見衛土有敝衣者,駐馬問之,對曰:“戍守邊鎮逾十五年,故貧耳。”帝曰:“此輩久勞於外,留守臣未嘗以聞,非朕親見,何由知之!自今有類此者,必言於朕。”因命賜之錢帛。

八月,丙申,帝至自上都。

庚申,哈克繖奏事畢,帝問曰:“卿等日所行者何事?”哈克繖對曰:“臣等第奉行詔旨而已。”帝曰:“卿等何曾奉行朕旨!雖祖宗遺訓,朝廷法令,皆不遵守。夫法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自古及今,未有法不立而天下治者。使人君治法,宰相能守而勿失,則下民知所畏避,紀綱可立,風俗可厚。其或法馳民慢,怨言並興,欲求治安,豈不難哉!”

帝在御已久,猶居東宮,而飲酒無度,監察御史馬祖常上言:“天子承天繼統,當極保愛。玉食之御,猶必審五味之宜;酒醴之供,可不思百拜之義!大內正衙朝賀之地,雖陛下不忘東宮之舊,竊慮起民間觀聽之疑。且國家百年,朝儀尚闕,誠使群臣奏對之際,御史執簡,史官執筆,則雖有懷奸利乞官賞者,不敢出諸其口。乞令中書集議,或三日、二日,常出視朝,則治道昭明,生民之福也。”

九月,丙寅,右丞相哈克繖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勛臣;臣西域人,不厭人望。”遂懇辭相位。制以宣徽院使遙授左丞相巴達錫為中書右丞相,哈克繖仍左丞相。

壬辰,嶺北地震,凡三日。

冬,十月,甲午,有事於太廟。

壬寅,遣御史大夫巴圖、參知政事王桂祭陝西嶽鎮、名山;賑恤秦州被災之民。

癸酉,監察御史言:“官吏丁憂起復,人情驚惑,請禁止以絕僥倖。惟朝廷耆舊特旨起復者,不在禁例。”制可。

十一月,己卯,復浚揚州運河。

壬辰,諭諸宿衛:“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闌入禁中者坐罪。大臣許從二人,它官一人,門者譏其出入。”

十二月,丁酉,復廣州採金、銀、珠子都提舉司。

饒州路大飢,米價翔踴,總管王都中以官倉之米定其價為三等,言於江浙行省,以為須糶以下等價,民乃可得食,未報,輒於下等減價十之二,使民就糶。行省怒其專擅,都中曰:“饒去杭幾二千里,比議定往還,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則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與言曰:“公為我輩減米價,公果得罪,我輩當鬻妻子以代公償。”會行省左右司都事王克敬言於其丞相曰:“鄱陽去此甚遠,比待報,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乃得免。郡歲貢金,而金戶貧富不常,都中考得其實,乃更定之;包銀之法,戶不過二兩,而州縣征之加十倍,都中責之一以詔書從事。

江浙行省遣王克敬往四明監倭人互市。

先是往監者懼有叵測,必嚴兵自衛,如待大敵。克敬至,悉去之,撫以恩意,皆帖然無敢嗶者。吳人從軍征日本陷於倭者,及是從至中國,訴於克敬,願還本鄉。或恐為禍階,克敬曰:“豈有軍士懷恩德來歸而不之納耶?脫有釁,吾當坐。”事聞,朝廷嘉之。

延祐五年年

春,正月,甲戌,懿州地震。

丙子,安南來貢。

乙酉,敕:“諸王位下民在大都者,與民均役。”

丁亥,會試進士。

是月,召前中書右丞尚文為太子詹事。

河北、河南道廉訪副使鄂囉言:“近年河決杞縣小黃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陳、潁瀕河膏腴之地浸沒,百姓流散。今水迫汴城,遠無數里,倘值霖雨水溢,倉猝何以防禦!方今農隙,宜為講究,使水歸故道,達於江、淮,不惟陳、潁之民得遂其生,而汴城亦可恃以無患。”詔都水監與汴梁路分監修治。以二月興工,至三月而畢。

以真定路總管曹伯啟為司農丞,命至江浙議鹽法。伯啟既至,罷檢校官,置六倉於浙東、西,設運鹽官;輸運有期,出納有次,船戶、倉吏資賣漏失者有罰。歸報,著為令。

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