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九 起閼逢涒灘五月,盡柔兆閹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崇寧五年遼乾統六年

春,正月,戊戌夕,彗出西方,由奎貫胃,昴、畢。

庚子,復置江、湖、淮、浙常平都倉。

甲辰,以呈居厚為門下侍郎,劉逵為中書侍郎。

乙巳,以星變,避殿,減膳。詔中外臣僚,並許直言朝政闕失。

毀元祐黨人碑。又詔:“應元祐及元符末系籍人等,遷謫累年,已定懲戒,可復仕籍,許其自新。朝堂石刻,已令除毀,如外處有奸黨石刻,亦令除毀。今後更不許以前事彈糾,常令御史台覺察,違者劾奏。”

丙午,尚書省言:“當十錢東南私鑄甚多,民間買賣陰滯。其荊湖、兩浙、江南、淮南路已降指揮,並改作當五行使。尚慮民間盜鑄不已,其當十錢並行罷鑄,仰鑄小平錢。”從之。

丁未,太白晝見。大赦天下,除黨人一切之禁。應合敘用人,依該非次赦恩與敘。應見貶責命官,未量移者與量移。應官員犯徒罪以下,依條不以赦降去官原減者,許於刑部投狀,本部具元犯因依聞奏,未斷者,並仰依令赦原減。又詔:“已降指揮除毀元祐奸黨石刻,及與系籍人敘復注擬差遣,深慮愚人妄意臆度,覬欲更張熙、豐善政,苟害繼述,必置典刑。”權罷方田。

戊申,詔侍從官奏封事。

己酉,罷諸州歲貢供奉物。

庚戌,三省同奉旨敘復元祐黨籍曾任宰臣、執政官劉摯等十一人,待制以上官蘇軾等十九人,文臣餘官任伯雨等五十五人,選人呂諒卿等六十七人。

辛亥,御殿,復膳。

壬子,詔:“新建四輔,城隍、廨舍、軍營等,漸次興修,毋得擾民。”

罷圜土法。

甲寅,以致仕呂惠卿知青州。

丁巳,詔罷書、畫、算、醫四學。

戊午夕,彗滅,自始見至此凡二十日。

二月,甲子朔,詔監司條奏民間疾苦。

丙寅,尚書左僕射蔡京罷為開府儀同三司、中太一宮使。以觀文殿大學士趙挺之為特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挺之與京交惡,京恐其留京師伺察己所為;挺之亦懼京中傷,數乞歸青州私第,詔從之。既辦舟裝,將入辭矣,會彗見,帝震恐責己,深察京之奸罔,由是旬日之間,凡京所為者一切罷之。遣中使齎御筆手詔賜挺之曰:“可於某日來上。”挺之既對,帝曰:“蔡京所為,皆如卿言。”挺之因奏:“京援引私黨,布列朝廷,又建四輔,非國家之利。祖宗以來,屯重兵於京師,沿汴河雍丘、襄邑、陳留三縣,沿蔡河鹹平、尉氏兩縣,皆列營屯,取其漕運之便。至神宗,即其所分隸諸將而教習之,士卒皆精銳,若有所用,虎符朝出而夕至。今創置四輔,不唯有營壘修建之勞,且不通水運,何以轉輸糧餉!”帝曰:“行且罷矣。”又奏:“諸營之兵等尺高者,所請衣糧,但依舊例,又更番屯戍西邊,使冒鋒鏑,戰鬥死亡者,不可勝數。今京立法,召募四輔新軍,減等尺,增例物,添月給錢糧,且免出戍。小人之情,唯利是從,若見新軍如此,則舊兵皆不為朝廷用矣。”又言:“神考建立都省,規模宏壯。一旦京因妄人宋安國獻言,以為不利宰相而毀之,深可痛惜!”帝皆以為然,且曰:“天久旱,今京且求去而雨,可喜。”既罷京,挺之遂相。

庚午,詔:“翰林學士、兩省官及館閣自今並除進士出身人。”

壬申,省外內冗官,罷醫官兼宮觀者。

丁丑,以前後所降御筆手詔,模印成冊,班之中外;州縣不遵奉者,監司按劾,監司推行不盡者,諸司互察之。

遼遣知北院樞密使蕭德勒岱、知南院樞密使牛溫舒來聘,請歸侵地於夏也。先是諜言遼人集兵甚急,及使至,人情洶洶,張康國、何執中等俱請設備。趙挺之獨曰:“遼人書詞甚遜,且遣二相臣為使,所以尊朝廷也。況所求但云元符講和以後所侵西界而已。”帝曰:“先帝已畫封疆,今不複議。若自崇寧以來侵地,可與之。”乃許遼人。

三月,丙申,詔:“星變已消,罷求直言。”

辛丑,改威德軍為石堡砦。

丁未,罷諸州武學。

乙卯,廢銀州為銀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