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傳》第七十八回 皇帝廟祭祀先皇

次日太祖設朝,劉基叩首奏道:“臣劉基今有辭表,冒犯無顏,允臣微鑒。” 太祖覽表,說道:“先生苦心數載,疲勞萬狀,方今天下太平,君臣正好共樂富貴, 何故推辭?”伯溫又奏道:“臣基犬馬微軀,身有暗病,乞放還田裡,以盡天年, 真是微臣僥倖,伏惟聖情逾允。”太祖不從。伯溫懇求再三,太祖方準其所奏。令 長子劉連,襲封誠意伯,劉伯溫拜謝,辭出朝門,即日歸回,自在逍遙,不題。 太祖便問待制王禕等官道:“朕看北平地形,依山憑眺,俯視中原,天下之大 勢,莫偉於此。況近接陝中堯、舜、周文之脈,遠樹控制邊外之威,較之金陵更是 雄壯。朕欲奠鼎彼處,卿等以為何如?”恰有修撰鮑頻奏說:“元主起自沙漠,故 立國在燕。及今百年,地氣已盡。今南京是興工本基,且宮殿已成,何必改圖?古 人說:‘在德不在險。’望陛下察之。”太祖變色不語,看了王禕道:“還須斟酌。” 王禕道:“前年鼎建宮關,劉基原卜筑前湖為正殿基址,已曾立椿水中,彼時主上 嫌其逼窄,將椿移立後邊。劉基奏說:‘如此亦好,但後來不免有遷都之舉。’今 日萌此聖念,或亦天數使然。但今四方雖是清寧,然尚有順帝之侄,把匝刺瓦爾密 封授梁王,據有雲、貴等地,還是元朝子侄。以臣愚見,待剪滅此種之後,再議改 建之事為是。”太祖道:“梁王自恃地險兵強,糧多道遠,因此不來款附。朕意欲 草敕一道,諭以禍福,開其自新。一向難於奉使之人,所以未曾了此一段心事。” 王禕便奏:“臣當不避艱險,前奉聖旨招降。”太祖大喜,即日著翰林官寫敕與王 禕上道,復命參政吳雲,副禕而行,兩人在路上順覽風景,不題。

不一日前至雲南,見了梁王,將書敕開讀了,付與梁王爾密自家主張,梁王送 王禕等在別館室,日日供飲。數日後,王禕諭說:“余奉命遠來,一以為朝廷,一 以念雲南生靈,不欲罹於鋒鏑耳。公獨不聞元綱解紐,陳友諒據荊湖,張士誠據吳 會,陳友定據閩、廣,明玉珍據全蜀。天兵下征,不四五年,盡膏斧鉞。惟爾元君, 北走而死,擴廓帖木兒輩或降或竄,此時先服的,賞以爵祿;違抗者,戮及子孫。 公今自料勇悍強擴,比陳、張孰勝;土地甲兵,比中原孰勝;度德量力,比天朝孰 勝;推亡固存,在天心孰勝;天之所廢,誰能興之?若是堅意不降,則我皇上臥榻 之側,豈肯容他人酣睡?必龍驤百萬,會戰於昆明,公等如魚游釜中,不亡何待?” 梁王君臣聽了這些說話,都各心驚膽怯,乃有投降的念頭。誰想故元太子愛猷里達 臘仍集兵將立於沙漠,著侍郎雪雪從西番僻路而來,徵收雲、貴糧餉,且約連兵以 拒大明,恰好來到。早有小卒把天使招降事情,說與雪雪得知。雪雪因責梁王說: “國家顛復而不能救,反欲降附他人,是何道理?”梁王看事勢瞞隱不下,因引王 禕、吳雲與雪雪相見。雪雪也不交話,就把腰邊劍砍將過來。王禕大罵道:“你這 不知進退的蠻奴,今日天亡汝元,我大明實代之。譬如爝火之餘燃,尚敢與日月爭 光乎?我承命遠來,豈為汝屈,今日止有一死。但你一殺我,我大兵不日就到,將 汝碎屍萬段,那時悔將不及。”梁王便也軟言苦勸,雪雪不聽。王禕與吳雲遂被害。 此地時卻洪武六年,冬盡的光景。梁把匝刺瓦爾賽心暗想,惹起禍事,聲聲只是叫 苦。因同丞相達里麻等商議,整備上好衣衾、棺、槨,連夜送到地藏寺左側埋葬。 又恐聲聞到大明地面來便把那抬進安葬的人,盡行殺除,以滅其口。因此,後來更 沒有曉得大明使臣的葬處,這也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