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分司農司。至正十三年正月,命中書右丞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州,東至遷民鎮,凡系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募民佃種之。

大兵農司。至正十五年,詔有水田去處,置大兵農司,招誘夫丁,有事則乘機招討,無事則栽植播種。所置司之處,曰保定等處大兵農使司、河間等處大兵農使司、武清等處大兵農使司、景薊等處大兵農使司。其屬,有兵農千戶所,共二十四處;百戶所,共四十八處;鎮撫司各一。

大都督兵農司。至正十九年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於西京,以孛羅帖木兒領之,從其所請也。仍置分司十道,專掌屯種之事。

茶運司。元統元年十一月,復置湖廣江西榷茶都轉運司。

鹽運司。至正二年十一月,中書省奉旨講究鹽法,奏準於杭州、嘉興、紹興、溫台四處,各置檢校批驗所,直隸運司,專掌批驗鹽商引目,均平袋法稱盤等事。每所置檢校批驗官一員,從六品;相副官一員,正七品。

漕運司。至元二年五月,京畿都漕運司添設提調官、運副、運判各一員。至正九年,添設海道巡防官,給降正七品印信,掌統領軍人水手,防護糧船。巡防官二員,相副官二員。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府。至正十五年七月,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府。九月,置分府於平江。

添設兵馬司。至正十年十月,中書省奏:“東南千里外,妖氣見,合立兵馬司四處,掌防禦之職。”遂置大名兵馬司、東平兵馬司、濟南兵馬司、徐州兵馬司。每司置都指揮、指揮各二員,副指揮各四員,經歷、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譯史各二人,司吏各十二人,奏差各八人,貼書各二十四人,忽剌罕赤各三十人,司獄各一員,獄丞各一員。十一年,罷沂州分元帥府,改立兵馬指揮使司。十五年十月,濟寧兵馬司添設副指揮二員。

各處寶泉提舉司。至正十一年十月,置寶泉提舉司於河南行省及濟南、冀寧等處,凡九所。江浙、江西、湖廣行省各一所。十二年三月,置銅冶場於饒州路德興縣、信州路鉛山州、韶州岑水,凡三處。每所置提領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流官內銓注。直隸寶泉提舉司,掌浸銅事。

湖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元年六月奏準,湖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帥府,總領所轄路分鎮守萬戶軍馬。

邦牙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元四年十二月置。先是,以緬地處雲南極邊,就立其酋長為帥,三年一貢方物。至是來貢,故改立官府以獎異之。

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三年七月,中書省奏:“闊端阿哈所分地方,接連西番,自脫脫木兒既沒之後,無人承嗣。達達人口頭匹,時被西番劫奪殺傷,深為未便。”遂定置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以治之,置宣慰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首領官: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令史十人,蒙古譯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馬赤一人,奏差八人,典吏二人。

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六年十二月改立,掌開設屯田、屯駐軍馬之事。

荊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一年十一月奏準,荊湖北道宣慰使司兼都元帥府。

浙東宣慰司。至正十二年正月,添設宣慰使一員、同知一員、都事二員。

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五年二月置。統率濠泗義兵萬戶府,並洪澤等處義兵。招誘富民,出丁壯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降宣敕牌面與之,命置司於泗州天長縣。

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五年十二月置。

江州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至正十六年九月奏準,宣慰使都元帥廷授,佐貳僚屬,命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火你赤承制署之。

河南宣慰司。至正十九年十月,罷洛陽招討軍民萬戶府,置宣慰司,以張俊為宣慰使。

東路都蒙古軍都元帥府,至正八年正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