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詔將士討賊有功及娖隊者,官爵賜賚各有差。右神策軍獲韓約於崇義坊,己巳,斬之。仇士良等各進階遷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每延英議事,士良等動引訓、注折宰相。鄭覃、李石曰:"訓、注誠為亂首,但不知訓、注始因何人得進?"宦者稍屈,縉紳賴之。時中書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闕。江西、湖南獻衣糧百二十分,充宰相召募從人。辛未,李石上言:"宰相若忠正無邪,神靈所祐,縱遇盜賊,亦不能傷。若內懷奸罔,雖兵衛甚設,鬼得而誅之。臣願竭赤心以報國,止循故事,以金吾卒導從足矣。其兩道所獻衣糧,並乞停寢。"從之。

十二月,壬申朔,顧師邕流儋州,至商山,賜死。

榷茶使令狐楚奏罷榷茶,從之。

度支奏籍鄭注家貲,得絹百餘萬匹,他物稱是。

庚辰,上問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對曰:"漸安。然比日寒冽特甚,蓋刑殺太過所致。"鄭覃曰:"罪人周親前已皆死,其餘殆不足問。"時宦官深怨李訓等,凡與之有瓜葛親,或暫蒙獎引者,誅貶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訓、鄭注既誅,召六道巡邊使。田全操追忿訓、注之謀,在道楊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癸未,全操等乘驛疾驅入金光門,京城訛言有寇至,士民驚噪縱橫走,塵埃四起。兩省諸司官聞之,皆奔散,有不及束帶襪而乘馬者。鄭覃、李石在中書,顧吏卒稍稍逃去。覃謂石曰:"耳目頗異,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屬,不可輕也!今事虛實未可知,堅坐鎮之,庶幾可定。若宰相亦走,則中外亂矣。且果有禍亂,避亦不免!"覃然之。石坐視文案,沛然自若。敕使相繼傳呼:"閉皇城諸司門!"左金吾大將軍陳君賞帥其眾立望仙門下,謂敕使曰:"賊至,閉門未晚,請徐觀其變,不宜示弱!"至晡後乃定。是日,坊市惡少年皆衣緋皂,持弓刀北望,見皇城門閉,即欲剽掠,非石與君賞鎮之,京城幾再亂矣。時兩省官應入直者,皆與其家人辭訣。

甲申,敕罷修曲江亭館。

丁亥,詔:"逆人親黨,自非前已就戮及指名收捕者,餘一切不問。諸司官吏雖為所脅從,涉於詿誤,皆赦之。他人毋得妄相告言及相恐惕。見亡匿者,勿復追捕,三日內各聽自歸本司。"時禁軍暴橫,京兆尹張仲方不敢詰,宰相以其不勝任,出為華州刺史,以司農卿薛元賞代之。元賞常詣李石第,聞石方坐聽事與一人爭辯甚喧,元賞使覘之,雲有神策軍將訴事。元賞趨入,責石曰:"相公輔佐天子,紀綱四海。今近不能制一軍將,使無禮如此,何以鎮服四夷!"即趨出上馬,命左右擒軍將,俟於下馬橋,元賞至,則已解衣跽之矣。其黨訴於仇士良,士良遣宦者召之曰:"中尉屈大尹。"元賞曰:"屬有公事,行當繼至。"遂杖殺之。乃白服見士良,士良曰:"痴書生何敢杖殺禁軍大將!"元賞曰:"中尉大臣也,宰相亦大臣也,宰相之人若無禮於中尉,如之何?中尉之人無禮於宰相,庸可恕乎!中尉與國同體,當為國惜法,元賞已囚服而來,惟中尉死生之!"士良知軍將已死,無可如何,乃呼酒與元賞歡飲而罷。初,武元衡之死,詔出內庫弓矢、陌刀給金吾仗,使衛從宰相,至建福門而退。至是,悉罷之。

開成元年丙辰,公元八三六年

春,正月,辛丑朔,上御宣政殿,赦天下,改元。仇士良請以神策仗衛殿門,諫議大夫馮定言其不可,乃止。定,宿之弟也。

二月,癸未,上與宰相語,患四方表奏華而不典,李石對曰:"古人因事為文,今人以文害事。"

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表請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國榮龐,鹹欲保身全族,安肯構逆!訓等實欲討除內臣,兩中尉自為救死之謀,遂致相殺,誣以反逆,誠恐非辜。設右宰相實有異圖,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豈有內臣擅領甲兵,恣行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流血千門,殭屍萬計,搜羅枝蔓,中外恫疑。臣欲身詣闕庭,面陳臧否,恐並陷孥戮,事亦無成。謹當修飾封疆,訓練士卒,內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藩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丙申,加從諫檢校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