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五 起上章敦牂,盡屠維單閼,凡十年



河東節度使李業縱吏民侵掠雜虜,又妄殺降者,由是北邊擾動。閏月,庚子,以太子少師盧鈞為河東節度使。業內有所恃,人莫敢言,魏謨獨請貶黜。上不許,但徙義成節度使。盧鈞奏度支郎中韋宙為副使。宙遍詣塞下,悉召酋長,諭以禍福,禁唐民毋得入虜境侵掠,犯者必死,雜虜由是遂安。掌書記李璋杖一牙職,明日,牙將百餘人訴於鈞,鈞杖其為首者,摘戍外鎮,餘皆罰之,曰:"邊鎮百餘人,無故橫訴,不可不抑。"璋,絳之子也。

八月,甲子,以禮部尚書裴休同平章事。

獠寇昌、資二州。

冬,十月,邠寧節度使畢諴奏招諭党項皆降。

驍衛將軍張直方坐以小過屢殺奴婢,貶恩州司戶。

十一月,立憲宗子惴為棣王。

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度僧不精,則戒法墮壞;造寺無節,則損費過多,請自今諸州準元敕許置寺外,有勝地靈跡許修復,繁會之縣許置一院。嚴禁私度僧、尼。若官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遊尋師者,須有本州公驗。"從之。

大中七年癸酉,公元八五三年

春,正月,戊申,上祀圓丘;赦天下。

夏,四月,丙寅,敕:"自今法司處罪,用常行杖。杖脊一,折法杖十;杖臀一,折笞五。使吏用法有常準。"

冬,十二月,左補闕趙璘請罷來年元會,止御宣政。上以問宰相,對曰:"元會大禮,不可罷。況天下無事。"上曰:"近華州奏有賊光火劫下邽,關中少雪,皆朕之憂,何謂無事!雖宣政亦不可御也。"

上事鄭太后甚謹,不居別宮,朝夕奉養。舅鄭光歷平盧、河中節度使。入朝,上與之論為政,光應對鄙淺,上不悅,留為右羽林統軍,使奉朝請。太后數言其貧,上輒厚賜金帛,終不復任以民宮。

度支奏:"自河、湟平,每歲天下所納錢九百二十五萬餘緡,內五百五十萬餘緡租稅,八十二萬餘緡榷酤,二百七十八萬餘緡鹽利。"

大中八年甲戌,公元八五四年

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罷元會。

上自即位以來,治弒憲宗之黨,宦官、外戚乃至東宮官屬,誅竄甚眾。慮人情不安,丙申,詔:"長慶之初,亂臣賊子,頃搜擿餘黨,流竄已盡,其餘族從疏遠者,一切不問。"

二月,中書門下奏拾遺、補闕缺員,請更增補。上曰:"諫官要在舉職,不必人多,如張道符、牛叢、趙璘輩數人,使朕日聞所不聞足矣。"叢,僧孺之子也。久之,叢自司勛員外郎出為睦州刺史,入謝,上賜之紫。叢既謝,前言曰:"臣所服緋,刺史所借也。"上遽曰:"且賜緋。"上重惜服章,有司常具緋、紫衣數襲從行,以備賞賜,或半歲不用其一,故當時以緋、紫為榮。上重翰林學士,至於遷官,必校歲月,以為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

秋,九月,丙戌,以右散騎常侍高少逸為陝虢觀察使。有敕使過硤石,怒餅黑,鞭驛吏見血。少逸封其餅以進。敕使還,上責之曰:"深山中如此食豈易得!"謫配恭陵。

立皇子洽為懷王,汭為昭王,汶為康王。

上獵於苑北,遇樵夫,問其縣,曰:"涇陽人也。""令為誰?"曰:"李行言。""為政何如?"曰:"性執。有強盜數人,軍家索之,竟不與,盡殺之。"上歸,帖其名於寢殿之柱。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謝。上賜之金紫,問曰:"卿知所以衣紫乎?"對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貼示之。

上以甘露之變,惟李訓、鄭注當死,自餘王涯、賈餗等無罪,詔皆雪其冤。

上召翰林學士韋澳,托以論詩,屏左右與之語曰:"近日外間謂內侍權勢何如?"對曰:"陛下威斷,非前朝之比。"上閉目搖首曰:"全未,全未!尚畏之在。卿謂策將安在!"對曰:"若與外廷議之,恐有太和之變,不若就其中擇有才識者與之謀。"上曰:"此乃末策。朕已試之矣,自衣黃、衣綠至衣緋,皆感恩,才衣紫則相與為一矣!"上又嘗與令狐綯謀盡誅宦官,恐濫及無辜,密奏曰:"但有罪勿舍,有闕勿補,自然漸耗,至於盡矣。"宦者竊見其奏,由是益與朝士相惡,南北司如水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