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二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左補闕張正一上書,得召見。正一與吏部員外郎王仲舒、主客員外郎劉伯芻等相親善,叔文之黨疑正一言己陰事,令韋執誼反譖正一等於上,雲其朋黨,游宴無度。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坐遠貶,人莫知其由。伯芻,乃之子也。鹽夏節度判官崔文先權知鹽州,為政苛刻。冬,閏十月,庚戌,部將李庭俊作亂,殺而臠食之。左神策兵馬使李興幹戍鹽州,殺庭俊以聞。

丁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損薨。

十一月,戊寅朔,以李興幹為鹽州刺史,得專奏事,自是鹽州不隸夏州。

十二月,庚申,以太常卿高郢為中書侍郎,吏部侍郎鄭珣瑜為門下侍郎,並同平章事。珣瑜,餘慶之從父兄弟也。

建中初,敕京城諸使及府縣繫囚,每季終委御史巡案,有冤濫者以聞。近歲,北軍移牒而已。監察御史崔薳遇下嚴察,下吏欲陷之,引以入右神策軍。軍使以下駭懼,具奏其狀。上怒,杖薳四十,流崖州。

京兆尹嗣道王實務徵求以給進奉,言於上曰:"今歲雖旱而禾苗甚美。"由是租稅皆水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麥苗以輸官。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

監察御史韓愈上疏,以"京畿百姓窮困,應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征未得者,請俟來年蠶麥。"愈坐貶陽山令。

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八零四年

春,正月,丙戌,天德軍都防禦團練使、豐州刺史李景略卒。初,景略嘗宴僚佐,行酒者誤以醯進。判官京兆任迪簡以景略性嚴,恐行酒者獲罪,強飲之,歸而嘔血。軍士聞之泣下。及李景略卒,軍士皆曰判官仁者,欲奉以為帥。監軍抱置別室,軍士發扃取之。監軍以聞,詔以代景略。

吐蕃贊普死,其弟嗣立。

夏,四月,丙寅,名陳許軍曰忠武。

左金吾大將軍李升雲將禁軍鎮鹹陽,疾病,其子政諲與虞候上官望等謀效山東藩鎮,使將士奏攝父事。六月,壬子,升雲卒。甲寅,詔追削升雲官爵,籍沒其家。

昭義節度使李長榮薨,上遣中使以手詔授本軍大將,但軍士所附者即授之。時大將來希皓為眾所服,中使將以後詔付之。希皓言於眾曰:"此軍取人,合是希皓,但作節度使不得。若朝廷以一束草來,希皓亦必敬事。"中使言:"面奉進止,只令此軍取大將校與節鋮,朝廷不別除人。"希皓固辭。兵馬使盧從史其位居四,潛與監軍相結,起出伍曰:"若來大夫不肯受詔,從史請且句當此軍。"監軍曰:"盧中丞若如此,此亦固合聖旨。"中使因探懷取詔以授之。從史捧詔,再拜舞蹈。希皓亟回揮同列,北面稱賀。軍士畢集,更無一言。秋,八月,己未,詔以從史為節度使。九月,太子始得風疾,不能言。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永貞元年乙酉,公元八零五年

春,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德宗涕泣悲嘆,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癸已,德宗崩。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至金鑾殿草遺詔。宦官或曰:"禁中議所立尚未定。"眾莫敢對。次公遽言曰:"太子雖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屬心。必不得已,猶應立廣陵王。不然,必大亂。"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次公,河東人也。太子知人情憂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遺詔於宣政殿,太子縗服見百官。丙申,即皇帝位於太極殿。衛士尚疑之,企足引領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時順宗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帷,獨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漸,王伾先入,稱詔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決事。伾以叔文意入言於忠言,稱詔行下,外初無知者。以杜佑攝冢宰。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於紫宸門。

己酉,加義武節度使張茂昭同平章事。

辛亥,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欲專國政,首引執誼為相,己用事於中,與相唱和。

壬子,李師古發兵屯西境以脅滑州。時告哀使未至諸道,義成牙將有自長安還得遺詔者,節度使李元素以師古鄰道,欲示無外,遣使密以遺詔示之。師古欲乘國喪侵噬鄰境,乃集將士謂曰:"聖上萬福,而元素忽傳遺詔,是反也,宜擊之。"遂杖元素使者,發兵屯曹州,且告假道於汴。宣武節度使韓弘使謂曰:"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有以相待,毋為空言!"元素告急,弘使謂曰:"吾在此,公安無恐。"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弘曰:"兵來,不除道也。"不為之應。師古詐窮變索,且聞上即位,乃罷兵。元素表請自貶。朝廷兩慰解之。元素,泌之族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