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十九 起玄黓敦牂,盡柔兆閹茂,凡五年



三月,丁亥,徙杞王上金為畢王,鄱陽王素節為葛王。

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賢於別室,逼令自殺。太后乃歸罪於神勣,戊戌,舉哀於顯福門,貶神勣為疊州刺史。己亥,追封賢為雍王。神勣尋復入為左金吾將軍。

夏,四月,開府儀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元嬰薨。

辛酉,徙畢王上金為澤王,拜蘇州刺史;葛王素節為許王,拜絳州刺史。

癸酉,遷廬陵王於房州;丁丑,又遷於均州故濮王宅。

五月,丙申,高宗靈駕西還。

閏月,以禮部尚書武承嗣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戊午,廣州都督路元睿為崑崙所殺。元睿暗懦,僚屬恣橫,有商舶至,僚屬侵漁不已。商胡訴於元睿,元睿索枷,欲系治之。群胡怒,有崑崙袖劍直登聽事,殺元睿及左右十餘人而去,無敢近者,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溫州大水,流四千餘家。

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寇朔州。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於乾隆,廟號高宗。

初,尚書左丞馮元常為高宗所委,高宗晚年多疾,百司奏事,每曰:"朕體中不佳,可與元常平章以聞。"元常嘗密言:"中宮威權太重,宜稍抑損。"高宗雖不能用,深以其言為然。及太后稱制,四方爭言符瑞;嵩陽令樊文獻瑞石,太后命於朝堂示百官,元常奏:"狀涉諂詐,不可誣罔天下。"太后不悅,出為隴州刺史。元常,子琮之曾孫也。

丙午,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承嗣罷為禮部尚書。

括州大水,流二千餘家。

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鸞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御史台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以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備突厥。

武承嗣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后從之。裴炎諫曰:"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后曰:"呂后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太后不從。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妣為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彠為太師、魏定王;祖妣皆為妃。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堂於文水。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盩厔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括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溫嘗為御史,復被黜。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

思溫為之謀主,使其黨監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韋超詣仲璋告變,雲"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仲璋收敬之系獄。居數日,敬業乘傳而至,矯稱揚州司馬來之官,雲"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發兵討之。"於是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就錢坊,驅囚徒、工匠數百,授以甲。斬敬之於系所;錄事參軍孫處行拒之,亦斬以徇,僚吏無敢動者。遂起一州之兵,復稱嗣聖元年。開三府,一曰匡復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仲璋為左、右司馬,思溫為軍師,賓王為記室,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移檄州縣,略曰:"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又曰:"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又曰:"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太后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太后曰:"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