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起強圉大淵獻十二月,盡昭陽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初,李林甫以陳希烈易制,引為相,政事常隨林甫左右,晚節遂與林甫為敵,林甫懼。會李獻忠叛,林甫乃請解朔方節制,且薦河西節度使安思順自代;庚子,以思順為朔方節度使。

五月,戊申,慶王琮薨,贈靖德太子。

丙辰,京兆尹楊國忠加御史大夫、京畿、關內採訪等使,凡王鉷所綰使務,悉歸國忠。

初,李林甫以國忠微才,且貴妃之族,故善遇之。國忠與王鉷為中丞,鉷用林甫薦為大夫,故國忠不悅,遂深探刑縡獄,令引林甫交私鉷兄弟及阿布思事狀,陳希烈、哥舒翰從而證之;上由是疏林甫。國忠貴震天下,始與林甫為仇敵矣。

六月,甲子,楊國忠奏吐蕃兵六十萬救南詔,劍南兵擊破之於雲南,克敵隰州等三城,捕虜六千三百,以道遠,簡壯者千餘人及酋長降者獻之。

秋,八月,乙丑,上復幸左藏,賜群臣帛。癸巳,楊國忠奏有鳳皇見左藏庫屋,出納判官魏仲犀言鳳集庫西通訓門。

九月,阿布思入寇,圍永清柵,柵使張元軌拒卻之。

冬,十月,戊寅,上幸華清宮。

己亥,改通訓門曰鳳集門;魏仲犀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屬吏率以鳳皇優得調。

南詔數寇邊,蜀人請楊國忠赴鎮;左僕射兼右相李林甫奏遣之。國忠將行,泣辭上,言必為林甫所害,貴妃亦為之請。上謂國忠曰:"卿暫到蜀區處軍事,朕屈指待卿,還當入相。"林甫時已有疾,憂懣不知所為,巫言一見上可小愈。上欲就視之,左右固諫。上乃命林甫出庭中,上登降聖閣遙望,以紅巾招之。林甫不能拜,使人代拜。國忠比至蜀,上遣中使召還,至昭應,謁林甫,拜於床下。林甫流涕謂曰:"林甫死矣,公必為相,以後事累公!"國忠謝不敢當,汗流覆面。十一月,丁卯,林甫薨。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於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而上不之寤也。

庚申,以楊國忠為右相,兼文部尚書,其判使並如故。

國忠為人強辯而輕躁,無威儀。既為相,以天下為己任,裁決機務,果敢不疑;居朝廷,攘裾扼腕,公卿以下,頤指氣使,莫不震懾。自侍御史至為相,凡領四十餘使。台省官有才行時名,不為己用者,皆出之。

或勸陝郡進士張彖謁國忠,曰:"見之,富貴立可圖。"彖曰:"吾輩依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輩得無失所恃乎!"遂隱居嵩山。

國忠以司勛員外郎崔圓為劍南留後,征魏郡太守吉溫為御史中丞,充京畿、關內採訪等使。溫詣范陽辭安祿山,祿山令其子慶緒送至境,為溫控馬出驛數十步。溫至長安,凡朝廷動靜,輒報祿山,信宿而達。

十二月,楊國忠欲收人望,建議:"文部選人,無問賢不肖,選深者留之,依資據闕注官。"滯淹者翕然稱之。國忠凡所施置,皆曲徇時人所欲,故頗得眾譽。

甲申,以平盧兵馬使史思明兼北平太守,充盧龍軍使。

丁亥,上還宮。

丁酉,以安西行軍司馬封常清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哥舒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協,上常和解之,使為兄弟。是冬,三人俱入朝,上使高力士宴之於城東。祿山謂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翰曰:'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為其忘本故也。兄苟見親,翰敢不盡心!"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翰,翰乃止,陽醉而散,自是為怨愈深。

棣王琰有二孺人,爭寵,其一使巫書符置琰履中以求媚。琰與監院宦者有隙,宦者知之,密奏琰祝詛上;上使人掩其履而獲之,大怒。琰頓首謝:"臣實不知有符。"上使鞫之,果孺人所為。上猶疑琰知之,囚於鷹狗坊,絕朝請,憂憤而薨。

故事,兵、吏部尚書知政事者,選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過門下省審,自春及夏,其事乃畢。及楊國忠以宰相領文部尚書,欲自示精敏,乃遣令史先於私第密定名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