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 起著雍敦牂,盡旃蒙赤奮若,凡八年



六月,戊辰,吐蕃復遣使請上親署誓文;上不許,曰:"昔歲誓約已定,苟信不由衷,亟誓何益!"

秋,閏七月,右補闕盧履冰上言:"禮,父在為母服周年,則天皇后改服齊衰三年,請復其舊。"上下其議。左散騎常侍褚無量以履冰議為是;諸人爭論,連年不決。八月,辛卯,敕自今五服並依《喪服傳》文,然士大夫議論猶不息,行之各從其意。無量嘆曰:"聖人豈不知母恩之厚乎?厭降之禮,所以明尊卑、異戎狄也。俗情膚淺,不知聖人之心,一紊其制,誰能正之!"

九月,甲寅,徙宋王憲為寧王。上嘗從復道中見衛士食畢,棄餘食於竇中,怒,欲杖殺之;左右莫敢言。憲從容諫曰:"陛下從復道中窺人過失而殺之,臣恐人人不自安。且陛下惡棄食於地者,為食可以養人也;今以餘食殺人,無乃失其本乎!"上大悟,蹶然起曰:"微兄,幾至濫刑。"遽釋衛士。是日,上宴飲極歡,自解紅玉帶,並所乘馬以賜憲。

冬,十月,辛卯,上幸驪山溫湯;癸卯,還宮。

壬子,冊拜突騎施蘇祿為忠順可汗。

十一月,壬申,契丹王李娑固與公主入朝。

上以岐山令王仁琛,藩邸故吏,墨敕令與五品官。宋璟奏:"故舊恩私,則有大例,除官資歷,非無公道。仁琛向緣舊恩,已獲優改,今若再蒙超獎,遂於諸人不類;又是後族,須杜輿言。乞下吏部檢勘,苟無負犯,于格應留,請依資稍優注擬。"從之。

選人宋元超於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優假。璟聞之,牒吏部云:"元超,璟之三從叔,常在洛城,不多參見。既不敢緣尊輒隱,又不願以私害公。向者無言,自依大例,既有聲聽,事須矯枉;請放。"寧王憲奏選人薛嗣先請授微官,事下中書、門下。璟奏:"嗣先兩選齋郎,雖非灼然應留,以懿親之故,固應微假官資。在景龍中,常有墨敕處分,謂之斜封。自大明臨御,茲事杜絕,行一賞,命一官,必是緣功與才,皆歷中書、門下。至公之道,唯聖能行。嗣先幸預姻戚,不為屈法,許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從之。

先是,朝集使往往齎貨入京師,及春將還,多遷官;宋璟奏一切勒還,以革其弊。

是歲,置劍南節度使,領益、彭等二十五州。

開元八年庚申,公元七二零年

春,正月,丙辰,左散騎常侍褚無量卒。辛酉,命右散騎常侍元行沖整比群書。

侍中宋璟疾負罪而妄訴不已者,悉付御史台治之。謂中丞李謹度曰:"服不更訴者出之,尚訴未已者且系。"由是人多怨者。會天旱有魃,優人作魃狀戲於上前,問魃:"何為出?"對曰:"奉相公處分。"又問:"何故?"魃曰:"負冤者三百餘人,相公悉以系獄抑之,故魃不得不出。"上心以為然。時璟與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蘇頲建議嚴禁惡錢,江、淮間惡錢尤甚,璟以監察御史蕭隱之充使括惡錢。隱之嚴急煩擾,怨嗟盈路,上於是貶隱之官。辛巳,罷璟為開府儀同三司,頲為禮部尚書。以京兆尹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并州長史張嘉貞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於是弛錢禁,惡錢復行矣。

二月,戊戌,皇子敏卒,追立為懷王,謚曰哀。

壬子,敕以役莫重於軍府,一為衛士,六十乃免,宜促其歲限,使百姓更迭為之。

夏,四月,丙午,遣使賜烏長王、骨咄王、俱位王冊命。三國皆在大食之西,大食慾誘之叛唐,三國不從,故褒之。

五月,辛酉,復置十道按察使。

丁卯,以源乾曜為侍中,張嘉貞為中書令。

乾曜上言:"形要之家多任京官,使俊乂之士沉廢於外。臣三子皆在京,請出其二人。"上從之。因下制稱乾曜之公,命文武官效之,於是出者百餘人。

張嘉貞吏事強敏,而剛躁自用。中書舍人苗延嗣、呂太一、考功員外郎員嘉靜、殿中侍御史崔訓皆嘉貞所引進,常與之議政事。四人頗招權,時人語曰:"令公四俊,苗、呂、崔、員。"

六月,瀍、穀漲溢,漂溺幾二千人。

突厥降戶仆固都督勺磨及〈足夾〉跌部落散居受降城側,朔方大使王晙言其陰引突厥,謀陷軍城,密奏請誅之。誘勺磨等宴於受降城,伏兵悉殺之,河曲降戶殆盡。拔曳固、同羅諸部在大同、橫野軍之側者,聞之皆忷懼。秋,并州長史、天兵節度大使張說引二十騎,持節即其部落慰撫之,因宿其帳下。副使李憲以虜情難信,馳書止之。說復書曰:"吾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拔曳固、同羅由是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