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晉紀三 起上章困敦,盡著雍涒灘,凡九年



渾又騰周浚書云:"濬軍得吳寶物。"又雲"濬牙門將李高放火燒皓偽宮。"濬復表曰:"臣孤根獨立,結恨強宗。夫犯上乾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禍在不測。偽郎將孔攄說:去二月武昌失守,水軍行至,皓案行石頭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云:'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皓意大喜,意必能然,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小人無狀,得便持走。皓懼,乃圖降首。降使適去,左右劫奪財物,略取妻妾,放火燒宮。皓逃身竄首,恐不脫死。臣至,遣參軍主者救斷其火耳。周浚先入皓宮,渾又先登皓舟,臣之入觀,皆在其後。皓宮之中,乃無席可坐,若有遺寶,則浚與渾先得之矣。等雲臣屯聚蜀人,不時送皓,欲有反狀。又恐動吳人,言臣皆當誅殺,取其妻子,冀其作亂,得騁私忿。謀反大逆,尚以見加,其餘謗〈口沓〉,故其宜耳。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濬至京師,有司奏濬違詔,大不敬,請付廷尉科罪;詔不許。又奏濬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詔勿推。

渾、濬爭功不已,帝命守廷尉廣陵劉頌校其事,以渾為上功,濬為中功。帝以頌折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

庚辰,增賈充邑八千戶,以王濬為輔國大將軍,封襄陽縣侯;杜預為當陽縣侯;王戎為安豐縣侯;封琅邪王伷二子為亭侯;增京陵侯王渾邑八千戶,進爵為公;尚書關內侯張華進封廣武縣侯,增邑萬戶;荀勖以專典詔命功,封一子為亭侯;其餘諸將及公卿以下,賞賜各有差。帝以平吳,策告羊祜廟,乃封其夫人夏侯氏為萬歲鄉君,食邑五千戶。

王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黨與所挫抑,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帝每容恕之。益州護軍范通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卿鏇旃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問者,輒曰:'聖人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此藺生所以屈廉頗也,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其終不能遣諸胸中,是吾褊也。"時人鹹以濬功重報輕,為之憤邑。博士秦秀等並上表訟濬之屈,帝乃遷濬鎮軍大將軍。王渾嘗詣濬,濬嚴設備衛,然後見之。

杜預還襄陽,以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乃勤於講武,申嚴戍守。又引滍、淯水以浸田萬餘頃,開揚口通零、桂之漕,公私賴之。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而用兵制勝,諸將莫及。預在鎮,數餉遺洛中貴要;或問其故,預曰:"吾但恐為害,不求益也。"

王渾遷征東大將軍,復鎮壽陽。

諸葛靚逃竄不出。帝與靚有舊,靚姊為琅邪王妃,帝知靚在姊間,因就見焉。靚逃於廁,帝又逼見之,謂曰:"不謂今日復得相見!"靚流涕曰:"臣不能漆身皮面,復睹聖顏,誠為慚恨!"詔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於鄉里,終身不向朝廷而坐。

六月,復封丹水侯睦為高陽王。

秋,八月,己未,封皇弟延祚為樂平王,尋薨。

九月,庚寅,賈充等以天下一統,屢請封禪;帝不許。

冬,十月,前將軍青州刺史淮南胡威卒。威為尚書,嘗諫時政之寬。帝曰:"尚書郎以下,吾無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陳,豈在丞、郎、令史,正謂如臣等輩,始可以肅化明法耳!"

是歲,以司隸所統郡置司州,凡州十九,郡國一百七十三,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

詔曰:"昔自漢末,四海分崩,刺史內親民事,外領兵馬。今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皆如漢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州牧陶璜上言:"交、廣州西數千里,不賓屬者六萬餘戶,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二州唇齒,唯兵是鎮。又,寧州諸夷,接據上流,水陸並通,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僕射山濤亦言"不宜去州郡武備"。帝不聽。及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亂,如濤所言。然其後刺史復兼兵民之政,州鎮愈重矣。

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其後數因忿恨,殺害長吏,漸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帝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