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魏紀二 起昭陽單閼,盡強圖協洽,凡五年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偉度者,亮主簿義陽胡濟也。亮嘗自校簿書,主簿楊顒直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亮謝之。及顒卒,亮垂泣三日。

六月,甲戌,任城威王彰卒。

甲申,魏壽肅侯賈詡卒。

大水。

吳賀齊襲蘄春,虜太守晉宗以歸。

初,益州郡耆帥雍闓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於吳,又執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闓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闓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諸夷皆從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應闓。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鍾繇為太尉,治書執法高柔代為廷尉。是時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古者刑政有疑,輒議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咨訪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論得失,博盡事情,庶有補起天聽,光益大化。"帝嘉納焉。

辛未,帝校獵於滎陽,遂東巡。九月,甲辰,如許昌。

漢尚書義陽鄧芝言於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將修好於吳。冬,十月,芝至吳。時吳王猶未與魏絕,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吳王見之,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亦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吳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絕魏,專與漢連和。

是歲,漢主立妃張氏為皇后。

黃初五年甲辰,公元二二四年

春,三月,帝自許昌還洛陽。

初平以來,學道廢墜。夏,四月,初立太學;置博士,依漢制設《五經》課試之法。

吳王使輔義中郎將吳郡張溫聘於漢,自是吳、蜀信使不絕。時事所宜,吳主常令陸遜語諸葛亮;又刻印置遜所,王每與漢主及諸葛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每令改定,以印封之。漢復遣鄧芝聘於吳,吳主謂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吳王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