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證書”與“工作經驗”的思考

  無論是在中新培訓的課堂上還是在公司里,都有人問我對於個人職業發展(特別是財務工作)到底是“證書”重要還是“工作經驗”重要?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肯定不存在一個僵化的答案。你得告訴我你現在擁有哪些經驗,具備怎樣的教育基礎?處於人生的什麼階段?你職業發展目標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搞清楚,我是無法回答的。即使這些問題告訴我了,我還要幫您分析一下,你所擁有的“工作經驗”和“教育背景(含證書)”市場價值有多大,距離你的職業目標有多遠,才能有針對性地回答對你目前而言“證書” 和“經驗”哪個更重要(若個人情況過於複雜,我將考慮適當收費)!   這裡我只能結合自己的一些經驗,談一下體會。離開校園之後我有幸分到偉大祖國的心臟-首都北京,並不是我有多優秀(我在大四時曾打算報考本校的研究生,不慎走漏風聲,結果院系領導紛紛前來勸我:“求求你了趙剛同學,你還是去害其他學校吧”),而是同學們都在祖國各地找到了令人眼熱的工作,把進京的機會留給了我。這樣我就在京城某國家級研究院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會計,可能是我太聰明(另一種說法是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太簡單),不出兩年偶就從“外行”變成了“內行”(我原本是學信息的),接著從“內行”變成了“真行(xing)”,後來就一層不變了(沒新東西了)!接下來我想了想,如果就此混下去,專業上只能是“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一年不如一年!” 於是我想到了考取證書,先把國內cpa教材找來翻了一遍,結果登時頭暈眼花、四肢發麻、渾身抽搐,哇哇地將十幾年來啃到肚子裡的書本吐了一地,隨後不省人事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到了“acca”,得知是個一百多年歷史的洋證書後,我立刻心花怒放。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覺得在西方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一個蹦達了一百多年還沒死的組織應該靠得住(不象日本“奧姆真理教”沒幾年就over 了)。 我在考過acca前也找過工作,但投出的簡歷基本都石沉大海(儘管我把簡歷編的天花亂墜,朱容基總理看了都慚愧),通過全部考試之後果然柳暗花明,得到面試通知的機會明顯增多了(面試我是不怕的,因為我帥啊,口才又好,儘管也有些惡習,比如“損人”,但面試的那一刻可以忍住),終於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回過頭看,考前考後工作單位沒有變,而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了,主要是靠這張證書幫忙啊! 有的同學說我要是進了“四大”這樣的工作背景好的公司還要考證書嗎?我要說“同學,拜託您睜眼看看吧,你的周圍有太多的“四大”同事在忙碌完本職工作後還在考試、進修,您還在做春秋大夢吶”,每年聯考在擴招,研究生在擴招、“四大”也在擴招,且每年進進出出“四大”的人有多少,您算過嗎(“四大”的辦公電話表應該是每月更新的吧,呵呵)? 我還要說一句,證書和工作經驗不是對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工作中考證(含其他學習方式,比如mba),在考證中找工作、在工作中運用考證中學到的知識。其實說到底工作經驗和考證的本質都是“學習新知”,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對不同的個體邊際效益不同而已。但在目前優質工作極少,任憑你打爛腦袋都難以取得的殘酷現實下,我們為何不一邊學習acca武裝自己,一邊不斷尋覓機會呢!還在為“證書”、“經驗”糾纏不休,有何意義?還是世紀偉人鄧小平說得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還是讓我們持“不爭論”的態度,把一切志氣、精力都融到你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去,努力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乳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