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EMBA昂貴學費換來怎樣的盛宴(四)

  走出困境要多久?

作為培訓市場的塔尖部分,中國emba教育勢必經歷一場裂變。業內專家分析認為,emba辦學中的浮躁之風,只是中國經濟學教育現狀的一個縮影,其在起步階段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在深層上折射出了中國經濟學教育長期處於貧困的尷尬。

十幾年前,戴著“新中國第一位哈佛經濟學博士”“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等光環的鄒恆甫回到母校——武漢大學。但這次回來的所見所聞讓這位愛國學者痛心:用的經濟學教材與他上世紀70年代末期讀本科時幾乎沒什麼區別,個別教師的備課本甚至已發黃了。

“貧困”,鄒恆甫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現實生活已經粉碎了許多傳統經濟學理論,可教材依然沒有更新,有的翻譯甚至錯誤百出。”為了振興中國經濟學,他最終決定回來。他給武漢大學學生以及年輕的經濟學教授講授最新的經濟學理論,強調要重新調整課程表,並每年都從歐美一流大學聘請多名頂尖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教授到武漢大學授課,但這就意味著80%的老師將不能登台上課。有一段時間,有些老師聯名抵制鄒恆甫回國講課,但富有遠見的校領導為他頂住了壓力。

此後,在鄒恆甫及其追隨者的努力下,全國性經濟學教育的改革悄然啟動。鄒恆甫每次從美國回來,都會帶回一大箱書。正是這些書,哺育了中國新一代經濟學人。如今,多年的努力開始結出碩果,鄒恆甫每年都要送十幾位學生到歐美一流大學直接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但改革要脫胎換骨並非一朝一夕。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鄒薇說:“現在,國內各大商學院開始引入主流經濟學的教學體系和方法,恆甫先生只是把研究方向扭過來了,今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她表示,作為舶來品的emba教育如果不引入先進的師資、教材和教學方法,必定要走太多彎路。而這種“拿來主義”式改革,對許多高校無疑也是一個衝擊。

業內預測,中國的emba教育出現優勝劣汰乃大勢所趨,未來十年後將會有十個左右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