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筆譯指導:英譯漢理解是關鍵

  英譯漢,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透徹地理解原文。
看一篇東西,可以有不同的目的。若為獲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

若是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若是為了翻譯,那就非透徹理解原文不可。

有時似乎覺得懂了,但翻譯起來還是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可能仍是未能真正理解原文。在這種情況下,若勉強去譯,便會採取機械的辦法,逐字翻譯,許多誤譯就是這樣產生的。

例1  we want to get all the parties back to the negotiating table.


例2  their differences have been thrown into sharp relief by the present crisis.

雖然party一詞可以指“政黨”,但此處與negotiating table相聯繫,便指“談判的一方”了。所以,例1的意思是:我們想把有關各方拉回到談判桌上來。differences一詞本身是有“差別”的意思,但在這個上下文裡,它卻指“意見分歧”。例2的意思是:目前的危機使得他們的分歧更加引人注目。

例3  he was found guilty of murder.

例4  there is no right of appeal against the decision.

涉及法律時,find不一定表示“發現”,而可以指“裁決”、“判決”。appeal也不一定表示“呼籲”,而可以指“抗訴”。因此,例3的意思是:經裁決,他犯有謀殺罪。例4的意思是:關於這項判決,沒有抗訴權。

例5  the end result of her hard work was a place at medical school.

例6  to graduate with honors from college

在學校教育方面,work就指學習,a place就是an opportunity to study at a university,也就是一個入學名額,而不是一個工作職位。with honors指的是“以優異的成績”,而不是“感到榮幸”。因此,例5的意思是:她勤勞學習,終於進了醫學院。例6的意思是: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

例7  this new production radically reinterprets the play.

例8  the doorway is a 19th century reconstruction of norman work.

在文化方面,production和戲劇相聯繫,就指“一次演出”。因此,例7的意思是:這次演出體現了對這部戲的全部理解。例8是什麼意思呢?能不能譯作:門廊是19世紀羅馬建築的翻版?不行。首先,norman不是羅馬,而是指11世紀歐洲大陸的諾曼人征服英國後在英國流行的諾曼式建築風格;其次用“19世紀”修飾“羅馬建築”也是不行的。例8的意思是:門廊是19世紀時模仿諾曼式建築修建的。

例9 you'll be expected to replace any broken glasses.

例10  round here, you leave school at sixteen and next thing you know, you're married with three kids.

在生活方面,所談內容往往與當地的風俗習慣相聯繫。二十年多前,我在澳大利亞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從商店租了一百隻玻璃杯,打碎了一隻,歸還時就照價賠償。例9就是店主對顧客說的一句話,意思是;玻璃杯如有損壞,你要負責賠償。例10的用詞很簡單,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能不能譯作“這兒,你十六歲時離開了學校,接著,你帶著三個孩子結了婚。”?或譯作“……你和有三個孩子的人結了婚。”?從原文的時態看,這裡說的不是一次性的已經完成的動作,而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現象,句中的you也不是指具體的某人,而是泛指。這樣就可以看出這句話說的是當地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因此,例10的意思是:這一帶的人十六歲中學畢業,接著就結婚,生三個孩子。

例11  i hate to say i told you so.

例12  ed couldn't make it so they sent me instead.

例13  go on – read it to us.

英語有許多習語(idioms), 其含義往往不是從字面上可以看出的。以上三例中的i told you so,make it和go on都是習語,翻譯時,不能取其字面上的含義,而要把它看作一個整體來處理。如果不知道它的意思,那就要到詞典里去查一查。

如果你手邊有一本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在詞條tell里就可以查到i told you(so), 解釋為:used when sth. bad has happened, to remind sb. that you warned them about it and they did not listen to you.得到這個解釋之後,就能看出例11的意思不是“我真不想說是我告訴你的”,而是“我不願意顯得自己有先見之明。”

用同樣的辦法查make it, 可以查到4條解釋,第3條解釋為:to be able to be present at a place. 因此例12的意思就不是“埃德做不出來……”, 而是“埃德去不了,所以他們就派我去了。”

go on共有8條解釋,最後一條是:used to encourage sb. to do sth.因此,例13的意思就不是“繼續—給我們讀下去”,而是“念吧—念給我們聽聽。”

綜上所述,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含義,譯者不能只想到自己最熟悉的那個含義,而要充分利用上下文,依靠能夠獲得的相關信息,判斷出詞的確切含義。遇到習語,更要勤查詞典,切忌忘文生意。

近年來,我參加了幾本雙語詞典的審訂工作,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我還發現,經我審訂的譯文,有的也還有改進的餘地,甚至還有些錯誤沒有改掉。這一方面說明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保證譯文不出錯是很不容易的,翻譯過程中需要照顧的地方很多,精力一分散,顧此失彼,便會出錯。要想少出錯誤,譯者必須兢兢業業,認真從事,慎之又慎。


上面說的是如何確切理解原文,以免誤譯。下面談一談怎樣避免因表達不當而造成的誤譯。

例14  his novels nicely describe life in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

他的小說細緻地描述了兩次大戰期間英國的生活狀況。

例15  no dessert for me, thanks. it was as much as i could do to finish the main course.

謝謝,別給我甜食了。我只能吃完主食。

看來譯者不一定沒有看懂原文,只是在用漢語表達時用詞不精確。例14隻要把“期間”改為“之間”就行了。例15把main course機械地譯為“主食”,字面上好像是對應的,但譯者忘了“主食”是與“副食”相對而言的,通常指“用糧食製成的飯食”,和main course不是一回事兒。因此,例15後一半可改為“我吃完這道主菜就不錯了。”

要想避免這樣的誤譯,可以倒回去,把譯文和原文對照一下,看它是否和原文的意思相吻合。這樣做,你覺得很困難嗎?